1941年11月下旬到12月初,日偽軍發(fā)動的萬人大“掃蕩”后期,開始推行“無人區(qū)”計劃,大肆“集家并村”,修建“部落”。
“部落”,指日軍把若干村子的老百姓驅趕到指定村莊居住,村的四周修起1丈多高的圍墻,只留前后兩個門供人出入;門上建崗樓,墻內四角建炮樓,內駐軍警和特務。這種高墻、炮樓的村莊,日軍稱其為“部落”,老百姓則叫它“人圈”。日軍企圖以此來隔絕人民群眾與八路軍的聯(lián)系,實現(xiàn)其“涸澤而漁”,徹底消滅抗日力量的目的。
到1942年3月底,日軍在豐(寧)灤(平)密(云)長城沿線及其以北地區(qū)共建起四合堂、白廟子、番子牌、白馬關、石湖根等29個“部落”。日軍宣布“部落”外5公里范圍內允許種地,不許居住,為“無人地帶”;被逼迫進入部落的人們,則失去了生產(chǎn)、生活、言論、行動的一切自由,只能像會說話的牛馬一樣任敵役使和宰割。生活上實行配給制,每人每年只配給少量“混合面”,一盒火柴、半斤鹽和3尺布,而經(jīng)過層層克扣,到百姓手里已所剩無幾。有的“部落”每人每年實際只得布9寸。老百姓常年吃野菜、樹皮、草根。有的成年人腰間只圍一塊布,有的全家只有一條褲子。幾家人擠住在一種用柴草搭成的“馬架房”內。房外到處是糞便、垃圾,夏天瘟疫流行,成批的人死亡。冬天缺衣少食,很多人被凍餓而死。1942年一年內,每個“部落”至少有七八十人死亡。白廟子“部落”原有400多人,一年中就死了160余人。
(作者系北京市委黨史研究室研究員)
(北京市委黨史研究室供稿)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