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既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關系的前提條件,也是政府職能轉變的必然要求;同時要加強對市場和社會的監(jiān)管,做到“放”與“管”完美結合;“服”,就是指要為人民、為市場、為社會提供好公共服務產品,從理念、方式、能力等方面進行“服務再造”,推動政府從管制審批型向現代服務型政府轉變。
新一屆政府成立以來,國務院把簡政放權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先手棋”和轉變政府職能的“當頭炮”,采取了一系列重大舉措,有效激發(fā)了市場活力,對沖了經濟下行壓力。轉變政府職能雖初見成效,但與人民群眾的期待和經濟社會發(fā)展的要求相比,還有一定的距離。 “十三五”期間,我們要以“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yōu)化服務”作為推動政府職能轉變的基本遵循,加快建設現代服務型政府。
簡政放權,將該放的權放下去
加快推動政府職能轉變,首先須抓好“放”這個環(huán)節(jié)。 “放”既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關系的前提條件,也是政府職能轉變的必然要求。
簡政放權的“放”,就是指通過大幅減少和下放審批事項、清理取消評比達標表彰評估活動、加大非行政許可審批領域改革力度等途徑,把本級該放的權力切實放下去、放到位,把有含金量的行政審批事項真正還給企業(yè)、還給市場、還給社會。著力解決好“放”的問題,轉變政府職能工作才能破局起勢、乘浪起航。一是“放”行政審批權。加快建立“三張清單”制度,大幅減少和下放投資項目審批事項,最大限度地縮小審批、核準、備案范圍,對確需審批、核準、備案的項目,要簡化程序、限時辦結。二是“放”非行政許可權。應進一步減少和下放生產經營活動審批事項,最大限度減少對各類機構及其活動的認定等非行政許可,減少資質資格許可,重點清理一些部門和地方利用“紅頭文件”、規(guī)章等對公民、企業(yè)和其他生活組織提出的限制性規(guī)定。三是“放”公民參與權。以群眾需求為導向進行簡政放權、由政府“端菜”轉變?yōu)槿罕?ldquo;點菜”,重塑簡政放權的動力機制,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
放管結合,將該管的事管好
簡政放權不是“一放了之”,而是同時要加強對市場和社會的監(jiān)管,做到“放”與“管”完美結合。放管結合,主要是指政府要做好市場監(jiān)管工作,充分發(fā)揮好“無形的手”和“有形的手”的比較優(yōu)勢,更好地優(yōu)化資源配置。
當前,“對審批很迷戀,對監(jiān)管很迷惘”的情況,在不少部門和地區(qū)不同程度地存在。我國經濟社會中存在“一放就亂、一管就死”的循環(huán)怪圈,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簡政放權之后,政府沒有很好地“轉身”,只強調“放”,沒抓好“管”。如何補好“管”這塊“短板”,主要是做好三個方面:一是“管”好事中監(jiān)管。應加強對市場秩序、產品質量、資金信貸、土地使用、安全生產、社會信用、社會穩(wěn)定等方面的監(jiān)管力度,及時發(fā)現苗頭性問題并采取相應的糾正措施。二是“管”好事后監(jiān)管。積極運用第三方評估等工具,強化事后監(jiān)管的能力。去年夏天,國務院辦公廳首次委托國家行政學院等單位進行了首輪第三方評估,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影響。今年,第二輪第三方評估正加快推進,這項措施將有力地提升政府“管”的能力。三是“管”好政府自身。要加強政府能力建設,明確政府的邊界和權力清單,割斷權力鏈條,集中精力苦練“內功”、增長“本領”,把該管的事情“管起來”、“管到位”、“管得好”。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