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員 楊濤
當前無論是全球還是中國,在經濟發(fā)展當中面臨著越來越多的熱點、難點和焦點,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對中國感興趣。從研究者的角度來看,中國在經濟發(fā)展和改革當中遇到了很多問題,但同時也為全世界在經濟學方面提供了更多的研究素材。從政策制定者的角度來看,本屆政府越來越注重深入探討和研究經濟、金融發(fā)展當中的熱點問題和前沿問題,而且非常關注能否在當前現實中真正解決問題。
對于當前國內外經濟、金融發(fā)展中的諸多問題,我們可以從兩個角度來認識。一是認識一些重要的結論和現象,二是要有自己的理解和分析。今天我想從三個方面探討一下,在當前國內外的經濟、金融形勢中值得我們關注的東西。一是當前全球金融形勢分析;二是我國金融形勢分析;三是“一帶一路”背景下的區(qū)域金融合作。
一、當前全球金融形勢分析
2008年以來,各國為了應對金融危機都采取了寬松的貨幣政策。我個人認為,在某種程度上,各國已經基本走出了2008年以來的經濟波動最低谷。
我們知道,在各國的經濟發(fā)展過程中,一個很重要的影響因素就是大家的信心。如果多數人都認為下一步的經濟形勢將會惡化,對未來的經濟發(fā)展沒有信心,就不會去消費,就會攢錢。未來的市場不太好,企業(yè)家就不會去擴大投資。人們的信心和預期,對于整個經濟的未來走勢有著非常深遠的影響。
從全球來看,2014年下半年到2015年年初的兩個季度,普遍來說,大家的信心和預期比以前要好得多了。特別是二季度,全球經濟環(huán)比增長率大概有3%左右,這是在多家機構分析預測的基礎上做了一個平均。就全球平均增長數來看,已經呈現出了非常好的增長情況。因為全球的經濟基數越來越大,增長速度就有可能下來了,各種因素使得各個國家的形勢都偏好,但是偏好的同時,并沒有出現全球一片大好的情況,而是出現了一種區(qū)域分化的格局。美國、歐元區(qū)國家、日本等發(fā)達經濟體的經濟增速有望加快,形勢也越來越好。
歷次金融危機在經過反復的波動之后,最早從危機當中恢復的都是美國,然后是歐元區(qū),之后是日本。而遭受沖擊最大的是新興市場國家。在現有的國際貨幣體系下,像美國這種發(fā)達經濟體掌握的話語權比較多,同時還掌握著對金融市場具有重大影響力的工具,因此它能夠有效轉移危機。現在發(fā)達經濟體歷經大約七年的危機調整,基本進入穩(wěn)定的恢復期,但是新興市場則普遍面臨更多的挑戰(zhàn)和困難。中國其實也面臨著困難和挑戰(zhàn),但是從全球來看,我們還有自己的比較優(yōu)勢。這是從經濟層面。
從金融層面來看,這兩年趨向于穩(wěn)定。從2008年全球金融的劇烈波動之后,各個國家都對于金融業(yè)進行了更加嚴格的監(jiān)管。在這個過程中,整個金融體系的穩(wěn)定程度在提升,但是內部的危機也在不斷增加。美元的持續(xù)大幅升值,大宗商品價格的持續(xù)下跌,這兩個因素對各個國家的經濟都有非常大的影響。人民幣要走向國際化,要替代美元,這仍然需要一個相當長的時期才能做到。我們現在不得不承認的是當前國際貨幣體系仍然是以美元為主導的。因此美元大幅升值使得全世界的資本流動都受到影響。
另外,美元又是石油等大宗商品定價的標準,美元下跌,石油價格就上升,美元上升,石油價格就下跌,這兩個因素是聯動的。這樣一些波動性因素的存在,對于各國經濟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挑戰(zhàn)。中國在考慮未來貨幣政策的時候,在考慮人民幣走向的時候,時時刻刻要關注美聯儲的政策變化,這個政策變化會不會導致美元的價值發(fā)生變化。我們還要考慮國際油價的變化,因為國際油價的變化對于我國國內商品的價格也產生了非常復雜的聯動作用。
總而言之,當前全球的經濟、金融狀況是逐步恢復、逐漸向好的,但是同時面臨重大的挑戰(zhàn)和不穩(wěn)定的因素。另外,這個向好不是整體向好,而是有好有壞,有人歡喜有人愁,這是全球經濟、金融的基本格局。
下面,進一步總結一下全球投資的三大風險。
第一個風險就是美聯儲加息問題。美聯儲可以說是全世界的央行,它的貨幣政策操作影響著各個國家。那么,美聯儲會不會加息,什么時候加息,如果美聯儲加息的話,會對全球帶來哪些影響,成為全球廣泛關注的熱點問題。我們國家現在面臨的是通縮的風險,而美國有經濟過熱的風險,中國和美國的經濟產生了差異。如果美聯儲加息,中國降息,那么大量的資本,特別是短期資本,必然就會追逐回報率比較高的領域,向美國流動。這就會形成中國的短期資本進一步外流,國內的金融市場流動性就會受到影響。所以,我們才會時刻關注和擔心美聯儲加息。
第二個風險是希臘債務問題。希臘債務問題背后隱含的是歐元區(qū)的債務問題和債務風險。過去很多年,歐洲主權債務危機是很嚴重的,現在有所緩解。說白了,就是國家政府借了太多的錢,理論上已經趨于破產。因為像希臘這樣的國家,社會福利比較高,很多人每天只工作很短的時間,卻不希望政府降低他們的社會福利,導致政府的負擔越來越大。與此同時,他們創(chuàng)造的社會價值又難以提高,所以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huán)。看上去,歐洲國家好像離我們很遠,但是一旦歐洲國家政府出現了破產,對于整個歐元區(qū)會產生影響,遠隔萬里的中國也不可能獨善其身。因為中國無論在進出口貿易上,還是在金融往來上,和歐洲國家的聯系已經非常密切。
第三個風險是政治問題,主要是烏克蘭的地緣政治危機,這里成為了大國角力的重要場所。如果烏克蘭危機不能走上和平解決的道路,這個地方就將成為一個“火藥桶”,而這個火藥桶的爆發(fā)將會對全世界人民的經濟信心產生巨大的沖擊,會使越來越多的國家陷入到這個泥潭當中。
當今世界的主流是和平發(fā)展,但是一些小的不和諧因素越來越多。過去這種局部沖突,對于整個全球經濟、金融來說,產生的沖擊可能不大,但是現在一個局部的小沖突,有可能產生極其巨大的沖擊。因為現在是一個信息高度發(fā)達的社會,一個小地方產生的沖突,一方面有可能迅速放大人們的恐慌;另一方面往往會通過聯動效應,對相關的一些區(qū)域產生負面影響,并且放射出去。全球經濟、金融越來越一體化,烏克蘭的問題對全球都有影響。比如,會對我們國家的能源進出口產生影響;歐洲和美國在這個地方有大量的投資,也會產生影響;如果發(fā)生沖突,各國軍火商將通過大量出口軍火來獲得利益。
這里還要關注兩種人,他們成為這種風險的推波助瀾者。一種是國際金融市場上的金融投機者。對于投機者來說,要盡可能把負面現象放大,才有可能通過做空這個市場來獲得利益。另一種是基于各種目的的新聞媒體和政治家,也有可能對于某些負面問題推波助瀾。
一直到現在為止,無論是從各個國家政府層面,還是從金融機構層面,還是從市場層面,總有一些人堅持不懈地看空中國經濟。當然,中國經濟確實存在某些消極因素,但是很多看空卻是毫無根據的。那么,為什么會有人“堅持不懈”看空中國經濟?過去,我們還需要不斷跟他們解釋,中國經濟的實際情況是怎么樣的,但是后來發(fā)現他們根本不聽,比如有一批人專門在美國的股市上做空中國概念股票。原因就在于,看空對于他們的利益而言是最大化的。
對于越來越多的焦點問題,也需要從不同的視角來看清問題的本質。
第一,全球面臨的問題都是低增長和低通脹,就是過去全球經濟高增長的黃金時代,在短期內好像沒有了。過去是高增長,現在是低增長。過去伴隨著高增長,往往出現高的通貨膨脹,現在普遍來說,出現了較低的通脹,甚至出現了通貨緊縮。低增長、低通脹逐漸成為主流,中國也難以獨善其身。
曾經有兩個階段的黃金發(fā)展時期,第一個是上世紀90年代,美國在新經濟時期涌現了大量的互聯網企業(yè)、信息企業(yè)和高技術企業(yè),但是這個美夢在2000年左右被打破。第二個是從2003年到2007年,又是一輪全球高增長的時期,這段時期靠的是房地產和金融。不光中國是這樣,美國也是這樣,全球都是這樣。而在2008年的危機中,各個國家都受到了很嚴重的沖擊。
第二,格局分化,這也是中國在做戰(zhàn)略選擇的時候必須關注的問題。危機的爆發(fā)使得各個國家機會主義的本性開始暴露出來,大家可以共富貴,但是沒法共患難。在問題出來之后,有些國家以鄰為壑,貿易保護主義、金融保護主義等損人不利己的行為變得越來越普遍。2000年的時候,大家還在談論金融的全球化、經濟的全球化、全球社會的融合等話題,但是2008年的金融危機打破了這個夢想,使得全世界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理念等等方面進入了一個比較嚴重的格局分化時期。這個時期,一方面對于中國的和平發(fā)展、和平崛起造成了巨大挑戰(zhàn),另一方面也帶來了重大的機遇。
如果全球格局穩(wěn)定,像中國這樣一個新興的大國經濟體,必然會面臨更多的挑戰(zhàn)和遏制。如果在崛起的過程中,通過合縱連橫其他國家,就能夠獲得更多的發(fā)展機遇。客觀來看,在全球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在貨幣體系利益格局一定的情況下,一個國家的崛起,必然會對其他某些國家產生影響和沖擊。比如人民幣的崛起,沖擊最大的其實是日元,這就體現出中日之間在經濟方面的根本性利益矛盾。
第三,地緣政治沖突加劇。國與國之間的關系,我們也可以用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來理解。正是因為好日子過去了,朋友之間就會鬧意見。出現問題之后,過去的富有群體在一夜之間變成了有問題的人,就會對其他沒有問題的人或者出現問題不大的人產生極度的不平衡心理。一方面過去的國際政治經濟秩序已經被打破,另一方面新的秩序還沒有建立起來。對于我們這種逐漸崛起的大國來說,就需要充分把握好這個機遇,也要看到其中可能面臨的風險。要爭取更多的權利,就必須承擔更大的責任和更大的風險,這是“雙刃劍”的作用。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