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毛澤東時代的成就與改革開放的成功相輔相成,不可割裂
1. 中國的發(fā)展不應該割裂改革開放前30年和改革開放后30年之間的聯(lián)系。對此, 弗拉基米爾·波波夫指出:最近30年中國成功的先決條件絕大部分是在1949—1976年間創(chuàng)造的。毫不夸張地說,沒有毛澤東時期所實行的政策,1979年以來的市場類型的改革不會取得現(xiàn)在這種令人矚目的成就。在任何時期和任何國家,單獨的自由化從來都不會成功,甚至有時候適得其反,上世紀撒哈拉以南非洲國家就是例證。
2. 具體說來,毛澤東時代建立的工業(yè)體系和大規(guī)模的掃盲運動為改革開放提供了物質基礎和智力保證。埃及著名左翼思想家薩米爾·阿明堅決反對那些認為中國改革開放的成功主要歸功于引進外資的說法,他認為,中國如果沒有毛澤東時代所奠定的工業(yè)和設施基礎的話,就不可能有改革開放以來的成功。(薩米爾·阿明:China 2013,《每月評論》雜志2013年第3期)
美國布魯金斯學院外交政策研究部高級研究員尼古拉斯·拉迪指出,對比中印兩個發(fā)展中大國,會發(fā)現(xiàn),投入中國的外資大大超過印度,其中有一個原因在于,中國的全民受教育程度比印度高出很多,尤其是婦女的受教育程度,高出印度25%—30%,這一點至關重要。顯然,一大批可以看懂生產手冊、可以迅速學習如何使用機器的工人是更具生產能力的。再加上中國對外資采取較為開放的政策,這一系列因素結合在一起使中國吸引了大量的外資。
3. 毛澤東時代建立的舉國體制也被認為是中國在改革開放中能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yōu)勢所在。有學者認為,舉全國之力,集中優(yōu)勢資源,聚焦特定的工程、項目、事件,往往可以形成跨越性、突破性、高效率的發(fā)展,同時還能夠形成帶動效應,提升整體的經濟社會發(fā)展水平。《增長的極限》的作者之一喬根·蘭德斯教授認為,中國政府能集中力量辦大事,不應迷信西方民主體制。這個因素是蘭德斯對中國發(fā)展保持樂觀態(tài)度的核心因素。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