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生命和意義,在于社會成員的自覺踐行,也就是將之“外化于行”。而“外化于行”的前提是“內化入心”,即對核心價值觀的真正認同。
當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乃至道德教育的最大問題是實效性差,表現(xiàn)在人們的知、行脫節(jié)——道德認知和道德行為之間存在鴻溝。其根源在于我們長期以來重“灌輸”的教育方式,不能有效地將核心價值觀轉化為個體自己的價值觀。因為一個人價值觀的確立,不可能通過單純的知識傳授來完成,只有人們自己體驗到的知識、道理,才能夠內化于心,產(chǎn)生真正的認同,并起到指導其行為的作用。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種價值觀要真正發(fā)揮作用,必須融入社會生活,讓人們在實踐中感知它、領悟它。”在實踐中,人們會產(chǎn)生相應的體驗,而這種體驗,正是核心價值觀內化的路徑。因此,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重在讓人們體驗。
中國傳統(tǒng)思維方式的重要特征就是重視直覺、體悟;傳統(tǒng)認識論一個重要特點是重視個人的實踐經(jīng)驗,提倡從個人的親身實踐中學習。這種重體驗的教育方式在幾千年的道德傳承實踐中,一直發(fā)揮著重要作用。
重體悟的思維方式以道家開其先河。老子之“道”,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而要認識這個“道”,卻只有用內心直觀的方法,即稱之為“覽”。莊子提出“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認為要認識“道”,必須靠“大知”,這種認識方法不依靠思慮,而是通過神秘和直覺達到“道體合一”。魏晉的玄學家們進一步發(fā)展了這種思想,王弼以“無”為本,以為只有圣人才能“體無”,而“圣人體無”是通過內心的省悟。
儒家的認識論和教育思想一直是重親身實踐,重個人體驗??鬃犹岢?ldquo;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知之次也。”把“多聞”、“多見”作為獲得知識的重要途徑。荀子提出了“學至于行而止”的知行觀,認為掌握事物的規(guī)律性,既要在思想上明察,又要在行動上去實行、體驗。明代王廷相提出“事機之妙得于行”,認識必須通過“隨事體察以驗會通”,要“實踐處用功,人事上體驗”。
禪宗創(chuàng)造了個性鮮明、獨具特色的傳教方法,并極大地促進了禪宗的發(fā)展。雖然有晦澀和神秘化的一面,但注重讓人自己體悟的方法,在傳播價值觀上是非常有效的。禪宗南宗的創(chuàng)始人慧能提出“頓悟成佛”說,認為虛空寂靜的真如佛性是無法用語言文字來正面表達的,也不可能通過感覺和思維、語言和文字等正常途徑來認識,只能“不立文字,以心傳心”。禪宗大師們很少直接告訴人們結論,,而是通過情景暗示、截斷常規(guī)的“棒喝”等各種不言之教的暗示法,讓人們自己體悟。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