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多位犧牲的同學和一封遲到了四年的家書
1937年7月,七七事變爆發(fā),8月,日軍對南京實施了激烈的空襲,12月,日寇在南京制造了慘絕人寰的大屠殺,30余萬同胞慘遭殺戮。當時年滿十六歲的張修齊正在國立中央大學實驗中學學習,在日軍攻城之后,與學校一路流亡。
“我們一路從南京到江西,再到湖南,流亡的日子,真的慘不忍睹!”張老無不感慨地說。是年,他在流亡途中與家人失去了聯(lián)系。“我不知道父母去哪兒了,他們也不知道我到了哪里。”在那個烽火連天的年代,知道一點兒家人的訊息都是奢侈,跟別提能與家人見上一面。
被日軍逼得走投無路的張修齊,毅然投筆從戎,“長沙是我作為文學生的終點,武學生的起點。”他報考了黃埔軍校,成為黃埔軍校桂林分校的學員。“我們當時有句口號,叫‘只有抗戰(zhàn),才能建國,不抗戰(zhàn),無法建國!’看多了日軍的暴行,真的是非常心痛,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啊!”
兩年后,張修齊被分配到第10軍190師,在浙江紹興一帶狙擊日軍的進犯。1940年部隊到湖南湘西修整,之后參加了長沙第二次和第三次會戰(zhàn)。
張老印象最深的,是第三次長沙會戰(zhàn)。1941年12月,日本第11軍共約6萬人,為策應向香港進軍的日軍,向薛岳統(tǒng)帥的30個師30萬中國軍隊發(fā)動的牽制性攻擊。由于前期進展順利,日軍獨斷決心進攻長沙。
“我當時在的190師是負責守城的,在小吳門附近,我們邊打邊撤,打得很慘烈。”在這場戰(zhàn)役中,張修齊有五十多位黃埔軍校的同學分散在各個部隊,大家都進行了殊死搏斗。
戰(zhàn)爭最終以中國軍隊獲勝而結束,史稱“長沙大捷”。但張修齊卻怎么都高興不起來。“在清掃戰(zhàn)場的時候,我們總能在犧牲的戰(zhàn)友中聽到熟悉的名字,這一場仗,我死了三十多個同學!而且還很多是跟日軍拼刺刀犧牲的!”
也是在這場戰(zhàn)役中,張修齊收到了一份極為珍貴的“禮物”——一封從家里寄出來的信。
原來,1937年隨學校流亡的時候,家里為他寫過一封信,想以此與他取得聯(lián)系。“這封信從寄出來,輾轉到國立中央大學的實驗中學,而后又輾轉到部隊,經歷了整整四年的漂流,最終居然還是到了我的手上,當時收到的時候,心里別提有多開心了。”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憑著這封信,張修齊最終取得了與家人的聯(lián)系。
“我們后來的勝利,和今天的榮光,都是犧牲的戰(zhàn)友們給的啊!”張修齊老人紅著眼眶對記者說。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