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媽是站長”式“坑媽”背后的隱憂
繼‘我爸是李剛’后,又出來一個‘我媽是站長’,帖子一出,立即占據網絡媒體的的頭版新聞,成為圍觀者口誅筆伐的對象。據說整個打人過程車站沒有其他工作人員出來勸架,只是在一旁小聲議論,稱打人者的母親是車站一位劉姓站長,所以只能“少惹事”。如此影響惡劣的“衙內習氣”除了情緒激動,更是平日里囂張跋扈的條件反射和思維慣性。狐假虎威的鬧劇何時停止上演,恐怕還得進一步約束住官員手中的權力,防止權力魅影作祟。
權力是群眾所賦予,本該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嚴格治吏的情境下,權力是低調了,但權力者的親屬們依然張揚。雖然女兒打人并不能說明身為領導的母親在權力運用上有什么過錯,但隨著坑爹鬧劇的巡演,以至于百姓們形成了這樣的定式思維:每一個趾高氣揚的“衙內”背后,必有一個有權勢的爹;而每一個有權勢的爹,必然不清不白,不違紀便違法。所以,每當“衙內”一露面,便催生了百姓對其父的無限遐想,其焦點只有一個:官員權力運用是否得當,是否經得起質詢和檢查。
這種看法也許有失偏頗,但也無可厚非,要想真正改變這種思維定勢,恐怕還得身為領導干部的家長們做表率、立標桿,低調做人,清白為官,少一分戾氣,多一分平和,在平時生活的一言一行上教育引導孩子,不要讓自己的“言傳身教”助長孩子狐假虎威的囂張氣焰。養(yǎng)不教,父之過。假如官員不以領導自居,孩子又怎會借助父母的官威作威作福呢?
要想這樣的鬧劇不在上演,還需上下齊抓共管,將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讓為官者少一分優(yōu)越感,多接接地氣,不要認為自己高人一等,特權思維要不得。身為官員家屬,不應狐假虎威,相關部門還需多加監(jiān)管,否則權力走了后門,照樣可以作威作福。
“我媽是站長”,一場仇官情緒的鬧劇
初看新聞標題中“我媽是站長”五個大字,筆者立馬想起了“我爸是李剛”事件。帶著對官二代借著父母官員身份耀武揚威,橫行霸道的批判心理,筆者開始了新聞的閱讀??墒?,越往后讀,越感覺自己先前的判斷失誤,那種被標題點燃的仇官情緒,在閱讀的過程中被慢慢澆滅。
原來,新聞中“我媽是站長”的“站長”,不是林業(yè)站站長,也不是畜牧站站長,而是宿遷市汽車客運站站長。雖然也是名副其實的站長,可是卻并非官員身份。但是,令人遺憾的是,媒體在報道的時候,居然將此事和“我爸是李剛”事件歸為一類。這豈不是在混淆是非,誤導民眾嗎?
不少的民眾一看到標題,或者只看到新聞前面部分,就被仇官情緒沖昏了頭腦,于是憤怒戰(zhàn)勝了理智,便開始了自己充滿“正義感”的評論,紛紛將矛頭對準了“站長”以及“站長”惹事的女兒。本來是一件員工之間的糾紛矛盾,可經過網友發(fā)帖上傳,媒體的追蹤報道,然后網友的熱議圍觀,竟然成了網絡上的熱點事件,成了網民們仇官情緒宣泄的“垃圾桶”。社會的仇官情緒,由此可窺見一斑。
雖然新聞標題中,出現了“我媽是站長”的字眼,可是仔細查看新聞,我們卻并不能明確地知道,這話是不是站長的女兒說的?;蛘哌@話從始到終到底出現過沒有,會不會是圍觀者的謠傳,會不會是發(fā)帖者自己為了博點擊率硬加上去的?這一切都要打上一個問號,為何民眾不分青紅皂白就開始批判和指責呢?背后的仇官心理,亟需引起重視。
其實,在此事件中,媒體扮演起了幕后推手的角色。媒體以“我媽是站長”入題,就難逃“標題黨”的嫌疑。且這樣的“標題黨”是在迎合社會的仇官心理,目的就是借助民眾的仇官情緒,增加新聞的影響。這樣的做法,難道沒有違背新聞媒體人該秉承的職業(yè)道德嗎?
“我媽是站長”,雖然主人公不是官員,卻受了一次當官員被吐糟批判的滋味,確實有些冤枉。究其緣由,“我媽是站長”,不過是一場仇官情緒的鬧劇。
【啟示與思考】
“我爸是李剛”、“我爸是市長”等等一系列拼爹、拼媽的現象屢屢出現,人們關注的焦點無非是當事人父母的職務及權力?,F如今“我媽是站長”一事再度引發(fā)人們關注,我們在關注當事人的媽媽是宿遷市客運總站站長的同時,更應該多一些理性看待,以事情的真相來說話。
據了解,整個打人過程車站沒有其他工作人員出來勸架,只是在一旁小聲議論,稱打人者的母親是車站一位劉姓站長,所以只能“少惹事”。可見,“我媽是站長”這話并不是從打人者口中說出的,網友們有斷章取義之嫌。
作為領導,劉靜做得沒有錯。先不說網上《言行無忌“我媽是站長”》的帖子是否屬實,但就劉靜在事后為了避嫌,讓副站長去處理,并且作為當事人的女兒也受到了“車站因職工打架斗毆作出的最嚴厲的處罰”,這件事就說明了作為一名站長,劉靜做得并沒有錯。女之錯,母之過。作為站長,劉靜沒有錯,但作為一個母親,沒有教育好自己的女兒是存在過錯的。一名單位的領導,一名具有多道光環(huán)的典型人物,自己以及家屬的言行舉止都會受到很多人的關注,“女兒打人”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也就不足為奇了。
此事件也警示了,作為一名官員更應從子女教育上下功夫,權力不是子女的優(yōu)越感,自身嚴格要求的同時,也要管好身邊人,如此才能管好手中的權力不“脫韁”,才能消除公眾對為官者的偏見。
歡迎繼續(xù)關注經典案例。
(轉載請注明來源:宣講家網站71.cn,違者必究。)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