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司法改革已經成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央政治局3月24日下午就深化司法體制改革、保證司法公正進行第二十一次集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學習時再次強調了深化司法體制改革的重要意義。當前“社會矛盾復雜化、尖銳化”成為很多文章的開頭語。然而,再復雜的矛盾也可以簡化為兩個人的沖突,如果兩個人自己不能化解沖突,那就只能找個大家都能接受的第三人來裁斷。在現(xiàn)代社會,法院扮演著“第三人”的角色。如果第三人有能力根據(jù)公正的原則行事,總體上能夠化解各種沖突。“問題是工作的導向”,針對司法實踐中出現(xiàn)的問題,不久前出臺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全面深化人民法院改革的意見》,無論從宏觀上還是微觀上都體現(xiàn)了某種“深思熟慮”。
從宏觀上來說,改革意見沒有繞開 “司法獨立”這個問題,肯定性地強調了“依法獨立”。這不是一句原則性的空話,而是有具體的制度安排,其中最重要的是將審判權明確為“中央事權屬性”,這就斷了地方政府干預司法的后路,可以有效遏制非法干預司法的地方勢力,這是此次司法改革成功的重要保證。
從微觀上來說,這次改革從人民群眾打官司的具體環(huán)節(jié)入手,在體制、機制和過程上解決“立案難”、“判決難”和“執(zhí)行難”的問題。在解決“立案難”的問題上,有兩點值得重視。一是司法管轄制度改革中明確提出要“與行政區(qū)劃適當分離”,尤其是兩次強調“易受地方因素影響”的案件,探索設立跨行政區(qū)域的法院以及改革行政案件管轄制度,針對性非常明顯。二是在立案受理制度的改革意見中提出“變立案審查制為立案登記制,對人民法院依法應該受理的案件,做到有案必立、有訴必理”。這就大大減輕了人民群體“是否能夠打官司”的判斷成本,不需要像過去那樣有那么復雜的考慮。在解決“判決難”的問題上,這次改革花的心思最多。核心目標是建立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強調四個“在法庭”,即“訴訟證據(jù)質證在法庭、案件事實查明在法庭、訴辯意見發(fā)表在法庭、裁判理由形成在法庭”。實質上指出的是不能在法庭之外的其他地方形成裁判理由,強調裁判理由形成的場所和方式,目的是強調法庭的判決是可以公開說服各方的。
如何做到四個“在法庭”?在“完善民事訴訟證明規(guī)則”的意見中,指出要“發(fā)揮庭審質證、認證在認定案件事實中的核心作用”,“一切證據(jù)必須經過庭審質證后才能作為裁判的根據(jù)”。另外,“建立庭審全程錄音錄像機制”大大壓縮了枉法判決的空間。在解決“執(zhí)行難”的問題上,相對來說,意見中著墨不多,但非常重要。其中最重要的是針對耍賴、耍蠻的被執(zhí)行人,建立嚴厲程度恰當?shù)膽徒渲贫?,給予執(zhí)行庭足夠的權威和安全保障。這次改革中,制度方面固然是重點,但人的因素也至關重要。新制度是否具有生命力的一個關鍵是看最初運行新制度的那批人所取得的制度績效。因此,在司法改革過程中,盡快形成一批能夠遵守新規(guī)矩,確立新傳統(tǒng)的法官隊伍是重中之重。
(作者系武漢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教授)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