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日索賠
1992年組成對日索賠團維權
為了讓后輩們記住先輩們經歷的苦難,潘家峪村民用各種方式來紀念先輩們的英勇,他們始終覺得應該向日本政府索賠給1230名無辜死難者討回一個公道。
1992年,潘家峪村民自發(fā)組成對日索賠團。
1999年,潘家峪慘案紀念館建成,潘家峪村也被命名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14年7月13日,潘家峪村以全村的名義,委托中國民間對日索賠聯(lián)合會向日本提起索賠訴訟,索賠金額為60億元。
2007年,日本最高法院首次回應對日索賠訴訟案,認為根據(jù)《中日聯(lián)合聲明》第五條,中國人的個人索賠權已然放棄,在法律層面上,原告沒有理由提出訴訟請求。
2007年,當時的中國外交部新聞發(fā)言人也指出:‘日本最高法院就《聲明》做出的解釋是非法的、無效的’。”
事實上,潘瑞燊曾向當?shù)馗骷壏ㄔ禾崞疬^訴訟,但始終沒有立案。
2014年年3月18日,二戰(zhàn)擄日中國勞工及遺屬狀告日本企業(yè)一案已經在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正式立案,這也是中國法院首次受理擄日勞工訴日企案。在童增看來,這是中國民間對日索賠路上的重要轉折點。
2014年7月21日,河北省豐潤縣“潘家峪民間對日索賠團”和“潘家峪村民委員會”在北京簽署委托授權書,委托“中國民間對日索賠聯(lián)合會”全權代理潘家峪慘案受害者全體遺屬,在中國法院起訴日本政府。訴訟要求日本政府向受害者謝罪,并索賠60億元人民幣。如果順利立案,這將是中國的二戰(zhàn)大屠殺受害者首次通過國內法院集體控訴日本政府。
紀念展館
潘家峪慘案紀念館始建于1971年,1999年新館竣工開放。陳列面積630萬平方米,通過原始照片、實物和影像資料,向世人展示了慘案發(fā)生的歷史背景、事件經過以及潘家峪人民不屈不撓的反抗精神。慘案留下了西大坑、老槐樹、小鐵門、南巖子、殺人場潘家大院、殉難同胞的葬墓等遺址,是日本侵略者侵華罪惡的鐵證,時刻警示后人“警鐘長鳴,勿忘國恥”。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