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三載接力守英靈(守望·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lǐng))
73年,一段足以歷經(jīng)滄桑變幻的時光,農(nóng)民王志杰也成了一位花甲老人。在88位抗日烈士的墓地上,他和父親王夢北已經(jīng)接替守候了73年……
“司令,烈士后事請您交給我吧”
翻開歷史的黃頁,河北衡水阜城縣紀莊村的人民似乎仍能聞到當年冀中抗戰(zhàn)的火藥味。1942年,華北敵后抗戰(zhàn)情勢危急,侵華日軍調(diào)集重兵對冀中、冀南抗日根據(jù)地進行“鐵壁合圍”,妄圖消滅抗日力量。
當時是紀莊村村長的王夢北一面組織村民幫戰(zhàn)士備水備柴,一面還自告奮勇為部隊突圍做向?qū)А?月2日,戰(zhàn)火卷積著塵土洶涌撲來。我軍浴血奮戰(zhàn),勇殲日偽300余人,成功突破敵人防線。戰(zhàn)斗中,88名抗日戰(zhàn)士壯烈犧牲。
含著熱淚,王夢北和鄉(xiāng)親們將烈士一一掩埋。按照當時的情形,被埋烈士中的將領(lǐng)還可能被殘酷的日寇掘墳示眾。為了保護烈士遺骨,王夢北當即向部隊司令發(fā)出請求,希望能為犧牲的烈士守墓。
此后,烈士墓成了王夢北最重要的“陣地”。戰(zhàn)中,他必須隨時護墓,提防鬼子的回襲;戰(zhàn)后,嚴酷的自然環(huán)境成了守墓的最大挑戰(zhàn)。紀莊村是典型的沙質(zhì)土壤,塵土松厚。每次大風后,陵墓都被厚土覆蓋,凸起的墳包幾乎被掩埋。每當這時,王夢北就挨個清理塵土,重新敲實墳?zāi)梗謴土昴乖械男螤睢?/p>
“這是我兒子,以后就由他來接替我”
1979年,王夢北中風了,半身不遂。但他仍然一有空就讓兒子王志杰騎著三輪車馱著他去墓地。“我?guī)椭?,父親有時就靜靜地坐著”。此后的10多年,父子倆就用那輛舊三輪車往返墓地和家中。
“直到1993年的一天,我父親很急躁地說,讓我趕緊馱他去墓地。”到了墓地王夢北就哭出來了,他對著88座烈士墓說,“這是我兒子,以后就由他接替我了”。
王志杰說,“那次從墓地回來的第四十天,父親就‘走了’。”
去世前,王夢北曾經(jīng)給兒子講過他一生中最愧疚的事。那是1968年的一天,王夢北接到信函說請他去烈士陵園講述當年抗日突圍戰(zhàn)的故事,他當即答應(yīng)了。哪知第二天丈母娘突然過世,家里人急著讓他去奔喪。當時王夢北很是為難,但還是選擇去了烈士陵園。“那天喪事辦完回來,母親斥責了父親。但父親說,他雖愧對母親,自己卻并不后悔”。
父親去世后,王志杰開始真正擔當起了陵園的“主人”。父親守墓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印在他腦海里,那些除草、培土、擦碑、掃墓的動作,似乎已經(jīng)化為他身體的一部分。
“找到了親人,烈士們才不會孤單”
2013年,一個翻修烈士陵園的機會,讓王志杰萌生出一個想法,“我想為烈士們尋親,他們應(yīng)該有姓名、有原籍,他們不該被歷史遺忘”。
時隔70年,年近六旬的王志杰踏上了一次“聲勢浩大”的尋親之旅,他要為88名烈士尋找親人。
為了核實烈士們的姓名,王志杰上午清掃墓地,下午便趕往深州、饒陽、安平等鄰縣的民政局,想從優(yōu)撫科的犧牲地點記錄中核實戰(zhàn)士的資料,為此,沒少吃“閉門羹”。然而王志杰不氣餒,“我就是鐵了心想干這事兒,找到了親人,烈士們就不會孤單了”。
王志杰還把自己為烈士尋親的愿望登在了報紙上,并附上了聯(lián)系方式。就在以為石沉大海之際,王志杰開始收到遠至遼寧,近至鄰縣的電話,想來確認陵園里是否有自己的親人。
那一刻,王志杰說他哭了,“辛苦沒白費??!” 在多番努力之下,88位烈士中,已經(jīng)有46位被確定了姓名和原籍。除此之外,16位確認了姓名,還有26位仍待確認,但很多烈士的親人已經(jīng)聯(lián)系上了。“我不會放棄的,只要我活著一天,就會一直尋找下去!”
在采訪中,我問王志杰為什么要堅持做這件事。他告訴我,在尋親中,使犧牲烈士葉落歸根,在講解中,使抗日精神得到傳承,這是對烈士們最大的回報。
抗戰(zhàn)勝利70周年,祖國的變化已是天翻地覆。但父子倆的堅守卻未曾改變。王夢北曾說,這些烈士為了民族的解放,把命都擱這兒了,我們做這么一點事兒又算得了什么?父子倆把守墓當成了一種使命,以此表達對抗戰(zhàn)烈士的崇敬。他們所守候的,不僅僅是烈士的遺體,更是一種精神,一種信仰,一種支持著我們不斷攻堅克難,砥礪前行的戰(zhàn)斗力。70年的時光,洗盡世事鉛華,但堅守之美依然熠熠生輝。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