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fā)前,北平、天津已經危機四伏,日本帝國主義處心積慮地搞“華北自治”,企圖吞噬華北。平津地區(qū)抗日救亡運動風起云涌,青年學生紛紛組織抗日救亡團體,天津青年救亡聯(lián)合會就是其中的一支。
七七事變后,北平、天津相繼淪陷。1937年冬,原天津青年救亡聯(lián)合會成員李寶琦、李寶仁、郭兆和、沈棟、沈楨(女)、張瀾生、阮榮照(女)等,約好友步豐基、陳晶然、王桂秋等人商量后,決定組建抗日殺奸團(簡稱“抗團”),直接打擊日偽分子。
為凝聚意志、鼓舞士氣、加強紀律,“抗團”制定了團訓,即:“抗日殺奸,復仇雪恥,同心一德,克敵致果”;并規(guī)定新“團員”加入“抗團”時,要秘密宣誓,誓詞為:“誓以至誠參加抗日殺奸團,服從指揮,積極工作,保守秘密,如有違犯,愿受最嚴厲的制裁。”
“抗團”成員多為天津耀華中學、南開中學、匯文中學等十幾所學校的學生。許多“團員”家境殷實、出身名門望族,如偽滿洲國總理鄭孝胥的孫子鄭統(tǒng)萬、孫女鄭昆侖,國民黨孫連仲將軍的女兒孫惠書,民國元老熊希齡的外孫女馮健美,偽綏靖總署督辦兼?zhèn)稳A北綏靖軍總司令齊燮元的外甥馮運修,達仁堂的大小姐樂倩文等。
“抗團”成立后,在天津秘密開展了一系列的抗日鋤奸活動。如:火燒被日本人收買的“光陸”“國泰”兩家電影院;爆破、燒毀與日偽勾結、傾銷日貨的天津中原公司;炸毀日軍公共汽車,炸死、炸傷六七名日本兵;自制燃燒彈,火燒日軍倉庫;刺殺天津偽教育局局長陶尚銘,擊瞎其一只眼睛;連開七槍斃殺天津偽商會會長王竹林;在天津大光明電影院,暗殺偽華北聯(lián)合準備銀行天津分行經理兼?zhèn)翁旖蚝jP監(jiān)督程錫庚等等。
“抗團”緣起天津,但從1937年冬成立到1945年抗戰(zhàn)勝利后解散,其所屬組織、活動并不僅限于天津一地,先后涉及北平、上海、重慶、昆明、廣州、長春、界首多地。本文重點介紹北平“抗團”鮮為人知的抗日鋤奸歷史。
一、北平“抗團”的源起、組織及成員
1938年暑假后,“抗團”一些成員考入大學,其中宋顯勇、方圻、范旭、黎大展考入燕京大學。于是,他們建立了“抗團”燕京小組,宋顯勇任小組長。“抗團”燕京小組最后發(fā)展到12人。雖然“抗團”燕京小組在組織系統(tǒng)上直屬天津“抗團”,但活動地區(qū)主要在北平,而且和“北平”抗團曾配合行動,所以本文一并介紹。
1939年春,孫大成、李振英、周慶涑、鄭統(tǒng)萬等另外一些“抗團”成員也先后到北平上學。依托在北平的“團員”,孫大成等骨干建立了北平抗日殺奸團。之后,北平“抗團”秘密在育英中學、貝滿女中、志成中學等校發(fā)展“團員”,擴大隊伍;還編輯小冊子,教新團員了解日軍編制、搜集情報、跟蹤敵人、使用武器和制造燃燒彈等方面的知識。
半年后的1939年9月,國民黨軍統(tǒng)天津站行動組特務裴級三(代號吉珊)叛變,軍統(tǒng)華北區(qū)地下組織遭到破壞。同時,“抗團”也受到牽連,損失極大。為了躲避日偽當局的追捕,一些“抗團”成員從天津轉移到北平,從而壯大了北平“抗團”的隊伍。
北平“抗團”負責人最初是孫大成,1939年7月后為北京大學工學院學生李振英。北平“抗團”下設調查組、行動組和交通組。調查組負責調查、了解日軍頭目及漢奸的行蹤、行動規(guī)律,以及日偽當局的軍事、經濟情報等,主要成員有葉于良、紀樹仁等;行動組負責暗殺日偽頭目、實施爆破等任務,主要成員先后有李振英、馮運修、劉永康、葉于良、孟慶石等;交通組負責交通聯(lián)絡、傳遞情報、運送武器等,主要成員先后有王知勉、馬普東、王肇杭等。各組成員并不十分固定,根據(jù)任務不斷變化。不過,女“團員”大多從事交通、調查等工作。
在外部,當時“抗團”燕京小組與北平“抗團”是兩個平行的組織,同屬天津“抗日殺奸團”領導,但彼此互不隸屬。在內部,“團員”之間是上、下聯(lián)系,禁止橫向聯(lián)系。為加強保密、嚴防破壞,“團員”之間聯(lián)系都使用化名。
1939年暑期,北平“抗團”遭受大破壞,幾乎“全軍覆沒”。1942年,貴州息烽“抗團”暑期訓練班結束后,“抗團”總部決定在安徽界首建立聯(lián)絡站,并派楊國棟、夏逸農前往北平,由楊國棟負責。由于他們離開學校已久,社會關系又少,無法開展“抗團”工作。不久,楊國棟等人前往上海。
1945年春,“抗團”在界首又建立了“抗團”北平小組,林建任組長,組員有趙敏行、鄒炳哲、王甦新。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