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尸源緊缺的現狀,已成為人體醫(yī)學研究最大的難題,極大地影響并制約著醫(yī)學和衛(wèi)生醫(yī)療事業(yè)的發(fā)展。”近日,全國人大代表、溫州醫(yī)科大學校長瞿佳教授做客人民網時說。他建議:有些醫(yī)療機構臨床需求量大,但遺體組織來源不足致使手術難以進行,而有些不具備條件的醫(yī)療機構卻在開展器官移植手術,這些現象需要立法予以切實解決,因此,從敬畏生命,尊重人權的層面制定《遺體捐獻法》迫在眉睫。
圖為全國人大代表、溫州醫(yī)科大學校長瞿佳教授
瞿佳認為,大多數國家和地區(qū)都已經開展了遺體捐獻的立法,我國于1982年在上海開展遺體捐獻工作至今已超過30年。然而,普通百姓不知道哪里可以接受遺體捐獻,遺體捐獻的具體程序是什么,遺體用完后骨灰可否保留,捐獻前保存遺體的而費用誰來承擔等有關遺體捐獻的關鍵問題。當前,造成遺體捐獻的障礙主要有以下幾點:遺體捐獻法規(guī)宣傳不夠;遺體捐獻程序復雜,成本太高;遺體捐獻處理過程缺乏人文關懷;遺體捐獻后的管理、監(jiān)督制度缺失。
遺體捐獻不僅有利于醫(yī)學教育、醫(yī)學研究、醫(yī)學臨床事業(yè),同時有利于推動殯葬改革、移風易俗,有利于弘揚無私奉獻精神,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是利國利民的高尚之舉。對此,瞿佳提出以下6條建議:
(一)盡快出臺《遺體捐獻法》。規(guī)范遺體捐獻程序、遺體保存與管理制度,確定遺體捐獻性質,落實捐獻和接受雙方權利義務等,解除人們的顧慮,保障捐獻者的權益,以確保捐獻的遺體能真正用于教學、科研和社會公益事業(yè)。
(二)加大遺體捐獻的宣傳教育。遺體捐獻的宣教不能只是部分紅十字會或者醫(yī)學院校學生自發(fā)組織的活動,而應該成為一種法定的常態(tài)??梢砸?guī)定由具有遺體捐獻登記、接受單位負責遺體、器官捐獻的宣教活動,積極地向人們宣傳遺體捐獻的價值,遺體捐獻登記、接受機構和具體事宜,讓人們真正了解遺體捐獻的真實狀態(tài)。
(三)明確遺體捐獻的登記機構,設置遺體管理機構、監(jiān)督機構。為了解決老百姓對“對接收點不夠信任”,我國應該詳細規(guī)定對接收遺體后的使用、管理等細節(jié)上的問題。設置一個主管捐獻者信息的專門機構,定期跟蹤遺體適用單位、適用過程、被安置的情況,并同時負責遺體使用完畢后的妥善安排、并告知家屬。
(四)明確遺體捐獻的自愿原則。遺體捐獻完全自愿,這是世界遺體捐獻法律制度的基本原則,我國也不能例外。法律應該允許志愿捐獻者簽訂志愿遺體捐獻協(xié)議,依照本人的意愿實現本人的人生價值觀。
(五)明確捐獻和接受雙方權利義務。法律應該明確規(guī)定捐獻者有自愿捐獻的權利,有撤回捐獻的權利;捐獻者家屬有關于遺體用途和使用后處理的知情權,未按照捐獻者本意使用遺體的監(jiān)督權;捐獻者遺體有獲得尊重的權利;接收方有依照遺體捐獻協(xié)議接受遺體的權利,同時應該承擔遺體轉接、保存所應該支付的必要費用的義務;有向有關機構報告遺體適用情況和處理結果的義務;接收方未按照遺體捐獻協(xié)議規(guī)定使用遺體時應該承擔相應法律責任。
(六)充分尊重遺體捐獻者及其家屬的合理要求和社會聲譽。
應該明確殯葬部門運送的責任,減少遺體捐獻者家屬的負擔。從人性化的角度來看,家屬已經同意無償遺體捐獻了,作為遺體運送、接受部門應該盡量協(xié)助家屬將遺體轉交給相關組織,期間發(fā)生的必要運送、保存費用不應由家屬承擔,而由遺體使用單位負責支付。
關于遺體適用后處理的規(guī)定,也應該體現對遺體的尊重。應該規(guī)定遺體使用后如果可以單獨處理的,應該單獨處理,并收集起來通知其家屬,最終由家屬處置;如果不能單獨處理的,集體火化后,應該建一個專門的紀念場地,讓每一名捐獻者都有一個理想的歸宿,讓家屬知道自己親人至始至終都是備受尊重的。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