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左右——5日的政府工作報告公布2015年中國經濟增速目標,較去年下調0.5個百分點,也是時隔十多年后GDP預期增速重回7%。這一目標釋放了三大信號。
兼顧“需要”和“可能”的務實之舉
過去10年內,中國的經濟增長目標曾調整過兩次,2005年由7%上調至8%,2012年則被下調至7.5%,并連續(xù)保持了三年。
“2015年我國經濟下行壓力加大,上行動力不足,潛在增長率下降。降低增速目標是客觀分析當前經濟形勢做出的務實之舉。”全國政協(xié)委員、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劉樹成表示。
2015年的中國經濟,面臨嚴峻的國內外環(huán)境:世界經濟處于深度調整中,復蘇動力不足,外需難以提振;國內增長動力不足,消費需求難有大的提升,對穩(wěn)增長具有關鍵作用的投資因制造業(yè)產能過剩、房地產市場調整等因素,難以維持快速增長。
“當前中國經濟增長的傳統(tǒng)動力正在減弱,但新的增長點尚未完全形成,正處于新舊增長點青黃不接時期,今年面臨的困難可能要比去年還要大。對增速目標進行調整,是實事求是的。”全國人大代表、清華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中心主任蔡繼明表示。
7%的增速目標,與社會可承受能力相適應。“如果設定再高點的目標,也有可能實現(xiàn),但各方面會繃得比較緊。”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咨詢研究部副部長王軍說,當前我國的資源環(huán)境承載能力,不容許再盲目追求高速度。只有把發(fā)展的速度和社會可承受的程度結合起來,才能實現(xiàn)持續(xù)健康發(fā)展。
7%的增速目標,既考慮到現(xiàn)實的可能,也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相銜接。據專家測算,“十三五”期間只要保持7%左右的增長,就可以實現(xiàn)兩個翻一番的目標。
當前的7%和十幾年前的7%也不能同日而語。“除了絕對值外,在GDP的構成上有很大變化。近年來科技、產品創(chuàng)新在推動經濟發(fā)展中的作用越來越大。經濟增長驅動力、產品結構、萬元GDP能耗等發(fā)生了很大變化,應該說這個7%的含金量是很高的。”蔡繼明說。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