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示與思考】
這個春節(jié),搶紅包成了老少咸宜的快樂游戲。據(jù)統(tǒng)計,除夕20點到大年初一零點48分,春晚微信搖一搖互動總量達110億次,峰值為每分鐘8.1億次,送出微信紅包1.2億個。
過年發(fā)紅包收紅包,是一個古老的習俗,寓意祝福和團圓?,F(xiàn)在,紅包文化在新技術的推動下,推陳出新,當然源于商業(yè)目的,而在客觀效果上,又契合了網絡時代的社交需求。從一開始,網絡紅包就陷入爭議之中。歡迎者表示搶紅包無關收獲多少,卻是歡樂多多。批評者則指搶紅包讓人無心過年,只顧低頭戳屏,而不抬頭和家人、朋友敘情話誼。撇開爭議,今年這一波“網絡紅包熱”背后,還著實有一些道道可看。
無論是否微信贏了支付寶,至少網絡紅包是贏了。這也意味著,幾億人已經將自己的銀行卡在網絡社交工具與微信上綁定,長久以來一直想要破題的在線支付,不知不覺間完成用戶普及,“微信一天干了支付寶8年的活”,這樣的評價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搶紅包”對整個移動互聯(lián)網在線支付發(fā)展的巨大意義。未來,在線或是移動支付將全方位進入人們的日常生活,而搶得移動支付先機的互聯(lián)網企業(yè)也在很大程度上占據(jù)了移動互聯(lián)網的重要入口。
換個角度看,眾多微信朋友群的搶紅包活動,實際上是生活中社交活動的延續(xù)。“搶紅包”的突然興起,尤其是在春節(jié)期間的“爆發(fā)”,讓日常社交關系搶了鄉(xiāng)里鄉(xiāng)情的“地盤”,而并非是表面上所看到的手機搶去了時間、屏蔽了親情和友情。
不過,科技的發(fā)展,確實讓很多傳統(tǒng)方式“出局”,乃至電話、短信拜年都已經完敗給微信,并影響到人們過年或是維系感情的方式。如何在技術突飛猛進的時代,既享受到科技帶來的福利,又不因此“冷落”身邊人,也確實是一個需要深入討論的新話題。
紅包文化本身就是圖個氣氛,現(xiàn)在,這份古老習俗再生于網絡,核心體驗不在于紅包現(xiàn)金的多寡,正是每個人參與其中營造出的過年氣氛,體驗了搶紅包和發(fā)紅包的快樂,放大了心底那份“眾樂樂”的情懷,回歸了這份古老習俗的本義。
事實上,許多傳統(tǒng)在傳承的過程中,實際已經發(fā)生了形式甚至本質上的改變。比如拜年,經歷了電話、短信、微信等多種形態(tài)的變遷。再比如,貼門神、年畫,在城市里基本已經被人淡忘直至消失了。還有比如發(fā)紅包,如今又推陳出新。我們從中可以窺見,傳統(tǒng)文化雖經變遷,而它的內核始終沒有改變,都是為了促進家庭和諧,都是為了有助于家人、親人之間的感情傳遞。
所以說,有人擔心新技術會改變我們的古老習俗,比如全家人都在埋頭搶紅包,而不與家人聊天,這種擔心是大可不必的?;ヂ?lián)網正在重新塑造中國文化,而中國文化也在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互聯(lián)網,就像人們樂于在微信等社交平臺上搶紅包。真正需要傳承下去的,不在風俗的外貌和樣式,而在于它深層次的核心理念——家和萬事興。小家如是,大家如是,國家也如是。
歡迎繼續(xù)關注經典案例。
(轉載請注明來源:宣講家網站71.cn,違者必究。)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