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期是孩子習慣、性格、品行培養(yǎng)與定型的關(guān)鍵期,是兒童身心發(fā)展的關(guān)鍵階段。幼兒教育是整個人生教育的最關(guān)鍵部分。希望政府部門能站在幼兒教育的全局上,提高對幼教的重視,讓孩子們度過一個健康快樂的幼年時期。
“育人”變“傷人” 暴力教育該休矣!
據(jù)了解,在這些“體罰”事件中,涉事學校往往是打著教育的旗號行“體罰”之事,可謂“用心良苦”。然而這種“良苦用心”不僅違背了教育的初衷,更把教育推向了“萬劫不復”的誤區(qū)。陶行知先生曾說過,“先生不應該專教書,他的責任是教人做人”。教育是“教書”“育人”的有機結(jié)合,如果變“育人”為“傷人”甚至是“害人”和“毀人”,那“受傷”和“被毀”的就絕不僅僅是學生,更是教育本身和國家的希望。
事實上,我國法律對體罰的違法性問題已經(jīng)作出了明確規(guī)定,也就是說,體罰學生不管是否產(chǎn)生了嚴重的后果,其行為都是違法的。那么問題就來了,為什么“體罰”這種明確的違法行為會屢禁不止?為什么“傳道授業(yè)解惑”的教育會時常與暴力殘忍甚至血腥的“體罰”牽連在一起?一方面是由于“不打不成器”的教育觀念根深蒂固、部分教師的道德和法律意識淡薄。而更深層次的原因卻是教育的“功利化”在作祟。一些學校過分追求教學成績和教學政績,在“功利”的指揮棒之下,學生人格和尊嚴長期被忽略和漠視,取而代之的是對“成績”和“分數(shù)”的追逐。“棍棒”就成為了最有效的施壓工具,學生則成為了“功利”的犧牲品。
學生是“玫瑰花上顫動欲墜的露珠”,需要的是教育的保護而非“體罰”的虐待。對于“施暴者”,相關(guān)部門要嚴肅查處,絕不姑息。同時要改革現(xiàn)行的教育制度,切實落實素質(zhì)教育和人格教育,讓教育擺脫“功利”的束縛和牽制,不再給“體罰”以“可乘之機”,讓教育真正回歸“教書育人”的本真。
莫讓老師手中的針將教育公信力扎得“千瘡百孔”
所有幼兒園老師虐待孩子的事件都受到輿論一致譴責,但在現(xiàn)代文明社會里,仍有老師熱衷于采用野蠻方法“教育”不喑世事的幼兒,這實在令人費解,同時也折射出師德之丑。
虐待幼兒事件給幼兒教育敲響了一記警鐘,更是扯出了幼兒園遍地開花、管理無序,學前教育尤其是幼兒教育尚沒有規(guī)范納入基礎教育體系的沉重話題。有關(guān)部門對幼兒教育管理粗放,監(jiān)督缺位。開辦幼兒園準入門檻較低,導致幼兒教育機構(gòu)質(zhì)量良莠不齊。教育設施、生活條件、師資水平較差的幼兒園也混跡其中,有的幼師甚至根本沒有參加過系統(tǒng)的教育培訓,根本沒有領悟師德師風的真諦。
幼兒園師德建設有問題。誠然,查清事實,處理違規(guī)教師,給孩子家長一個說法,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教育部門要從個案中舉一反三,反思師德師風教育。嚴格幼兒園準入門檻,尤其是師資門檻,不讓師德不良者混進教師隊伍。而且要對幼兒園加強監(jiān)督管理,提高幼兒教育質(zhì)量,讓孩子享受快樂的幼兒時光。同時還應對現(xiàn)有幼兒教育機構(gòu)重新“洗牌”,把幼兒教育納入規(guī)范的教育管理體系,將幼兒園中的“容嬤嬤”一律清出,杜絕類似事情不斷重演。
教師變身“容嬤嬤”是監(jiān)管之痛
幼兒園,本該是孩子成長的搖籃,是成長的溫床,更是孩子們溫馨的家園,它不是“暴力”教育所,更不是對幼兒施害“囚籠”。但是,近年來,幼兒園教師虐待兒童所用手段可謂是層出不窮:掌摑、腳踢、熨斗燙再到近日的用針扎,真是一山要比一山高,這些披著“羊皮”的老師們在面對的無知懵懂的可愛幼小的孩子們時竟能下得去手,真是令人佩服!請問作為教師的師德去哪兒了?育兒教兒的樂園為何成為了孩子們的“噩夢”?
當前,托兒所、幼兒園,如雨后春筍,不少地方和機構(gòu)把托兒所、幼兒園當作了生財之道,辦學就是為了斂財,根本不顧幼兒的安全、飲食、起居,隨便招聘些人來就能當教師,幼兒啟蒙教育也被簡化成了“帶孩子”,這些“老師”的言行舉止非但沒有促進孩子的健康成長,還常常造成負面影響。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