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種不同類型的能
能樂的演出,包括劇目的選擇和順序的安排,都要按照嚴格的規(guī)矩進行。每次演出都要上演五出能,分別是五種不同類型的能,按照這五出能的主角的類型劃分,為“神”、“男”、“女”、“狂”、“鬼”五種。演出的順序是第一場稱作“脅能”,第二場稱為“二番目”,第三場稱為“三番目”,第四場稱為“四番目”,第五場即結束曲稱為“尾能”或者“切能”,這種形式就是所謂的“五番立”。在這五出能之間,還要插演四出狂言。
就其廣義而言,能樂包括“能”與“狂言”兩項
第一場“脅能”上演的是從寺院神社祭祀用的神事能轉化而來帶有祝賀性質的能樂,也叫“神能物”。一般的形式是由神靈在鄉(xiāng)人或神官面前顯靈,表演舞蹈。
第二場能即“二番目能”,主角為男性,又叫“修羅能”,由因陣亡而墮入修羅道的武將,經過僧侶的超度,重新出現(xiàn),敘述自己激戰(zhàn)的情景,不勝今昔之感,最后醒悟人世無常,最好的解脫之道就是皈依佛法,往生凈土。帶有濃烈的佛家說教的氣息。
第三場能即“三番目能”,主角為女性,因扮演這種角色的男演員必須戴假發(fā)的緣故。因此也叫“鬘能”即假發(fā)戲。多半是平安時代的女性顯靈,感嘆情侶、夫婦、母女間的悲歡離合,表演優(yōu)美的舞蹈,是五場能中,最抒情,最具幽玄情趣的美妙舞曲。
第四場能即“四番目能”,分類比較復雜,因而也叫“雜能”。表演的有“現(xiàn)在物”、“狂亂物”、“執(zhí)心物”。“現(xiàn)在物”也就是世話戲,主人公是現(xiàn)實生活中的人物,作為能來說,是最寓于戲劇要素的。最為出名的乃是取材于《義經紀》的《安宅》、《橋弁慶》、《船弁慶》等,講述了源義經在源平戰(zhàn)爭中的豐功偉績以及被兄弟源賴朝猜忌,被迫流亡的故事。這類戲不同于“修羅能”中以幽靈為主人公。而是實際存在的人。“狂亂物”又叫“狂女戲”,大多圍繞販賣人口事件,以母親失掉孩子而發(fā)狂為題材,如《三井寺》、《隅田川》,也有以為戀人而瘋狂女性為主人公的。“執(zhí)心物”是寫亡魂或妖魔鬼怪化身對世人懷有難以割舍的執(zhí)著之情的能曲,比較著名的有《戀重荷》、《道成寺》。
能樂的演出,包括劇目的選擇和順序的安排,都有嚴格要求
“尾能”(切能)是節(jié)目表演的最后曲目,多以鬼怪動物為主角,因此也叫“鬼畜能”,表演類似“舞動”、“早舞”、“獅子舞”或者“亂”等動作非常活潑的舞蹈,非常的熱鬧。如《羅生門》、《紅葉狩》、《皇帝》、《石橋》、《猩猩》等。這種能稱為“夢幻能”。
能樂舞臺
能樂舞臺的規(guī)格在江戶時代中期才固定下來的,是以江戶城本丸的舞臺為基準的。至于能樂發(fā)展的初期則無所謂舞臺,能樂的演員曾在門板上表演過,也曾在草草搭建的草棚中表演過。而成熟時期的舞臺則借鑒了“田樂”的舞臺形式。“田樂”的舞臺兩邊各有一個走廊,形成一個“V”字形,能樂則只保留了左邊的走廊。能樂的舞臺由正臺、橋廊、后座、地謠座四個部分組成,正臺是主要表演場地,橋廊是既作表演場地又起到連接鏡間和正臺的作用,后座和地謠座是為演出服務的場所。
能樂的舞臺由正臺、橋廊、后座、地謠座四個部分組成
能樂舞臺三面突出,觀眾可以看到三面,而不是一面。觀眾座也分為正對著正臺的正面觀眾座和正對著橋廊的側面觀眾座。舞臺與觀眾席之間的空地叫“白洲”。白洲上所鋪的卵石一律向舞臺方向傾斜,起到了吸收噪音和減弱多余的共鳴音的作用,而舞臺臺板下面,從不同角度放置著大大小小的甕,這些甕起到一個共鳴和擴音的作用,將演員和合唱隊的聲音傳向觀眾席。舞臺的頂部無光,采用來自側面的自然光照明,造成一種上部黑暗下部亮的神秘氣氛,體現(xiàn)出“幽玄”的感覺。“這樣在音質、音量和音色方面都能得到良好的效果。這種舞臺建筑,在當時不太發(fā)達的科學基礎上,無論在光學、音響或在建筑學原理的運用上都達到了很高的水平。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