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派新農(nóng)村指導員和大學生村官到村,目的是為了充實基層力量,注入基層新鮮血液,幫助農(nóng)村發(fā)展,把黨的好政策送到田間地頭。不是去鍍金,更不是去度假。要守得住清貧,耐得住寂寞。
記得有一個村干部聊起新農(nóng)村指導員和大學生村官時,這樣說道:“我們村的指導員和村官文化是高的,工作能力也是有的,叫做事情也做,就是經(jīng)常愛請假,常常往家跑 ,可能是村里條件差,在不住”,這一席話讓我想起了習主席的一個小故事。1972年8月,習近平作為知青積極分子,被延川縣抽調(diào)到馮家坪公社趙家河大隊搞“路線教育”。1973年冬天,習近平任梁家河大隊黨支部書記。他帶領社員到寨子渠打壩,當時天寒地凍,打壩的河渠里冰塊很厚,不處理掉,壩基不穩(wěn),春天一融化,壩就塌了,會勞民傷財。工地上,習近平做了下渠挖冰塊的動員,可是寒冷刺骨,社員們沒有行動。習近平二話不說,第一個跳進冰水里往外搬冰塊。干了一陣,群眾感動了,紛紛脫掉棉襖、棉褲下水干了起來。
作為高干子弟的習大大,為了群眾卻不怕吃苦,把隊當家,把自己當主人,身上散發(fā)著一種“平民情懷”,作為新農(nóng)村指導員和大學生村官應把此作為鞭策,牢記自己的使命,撲下身子,與群眾打成一片,想群眾所想,急群眾所急, 把自己當作村里的主人,安下心來為群眾辦事,有時間經(jīng)常到農(nóng)戶家中走走串串,與百姓嘮嘮嗑、拉拉家常,到田間地頭干些活,帶領群眾搞一些致富規(guī)劃。要做到,來時不把自己當作匆匆過客,走時,卻走后留有余香。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