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兒自殺逼母親墮胎”不只是任性
在這條新聞的跟帖中,筆者發(fā)現(xiàn)譴責的火力相當?shù)拿汀w納起來無外乎這么幾個詞:真任性、熊孩子、不懂事。可是,我們仔細想想,小公主逼母墮胎真的僅僅是孩子太任性?除了孩子真任性、不懂事之外還有什么?其實,這背后暴露出了一系列的問題。
小公主是如何鍛造而成?一個13歲的孩子,還處于不懂事的年齡,等到她長大的時候或許會為自己的行為而后悔,而覺得對不起自己的父母。但是,在眼下,她最高興的就是自己戰(zhàn)勝了父母。而如此任性的孩子是如何煉成的?為何我們的孩子都成了熊孩子,都成了小皇子、小公主?說白了還是和我們父母的傳統(tǒng)認識有關(guān)系。捧在手里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我們用自己的溺愛生產(chǎn)出了一個個溫室里的花朵和任性的熊孩子。去年的時候,一家保險公司就看到了商機,專門打造了一個“熊孩子險”。這足以證明我們的溺愛已經(jīng)到了一定的地步。家庭教育,父母是不是也該向國際看齊?
孩子為何知道自殺手段?這位13歲的女孩,在威逼母親墮胎的時候,可謂是“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逃學(xué)、出走、割腕自殺。那么,我們要找到背后的原因,誰是孩子的師父,誰向孩子傳授了這些“武藝”?在筆者看來,是眼下錯亂的文化造成的??纯措娨晞?,有多少沒有喝藥、上吊、割腕的鏡頭?就連動畫片里,也有王子為公主自殺的鏡頭。而這些東西應(yīng)該是孩子該知道的嗎?這說明影視分級制度需要盡快落實,這說明動畫片不能只是賺取孩子的目光,更應(yīng)該在內(nèi)容上嚴格審查。
生命倫理知識為何欠缺?該讓孩子知道的,孩子都不知道。不該讓孩子知道的,孩子都知道了。這是可悲的。由于談性色變,孩子們甚至不知道保護自己。這說明我們的校園教育也應(yīng)該改革了,我們除了要讓孩子知道1+1=2,讓孩子知道李白、杜甫,讓孩子會說英語,我們更應(yīng)該讓孩子知道什么是性,什么是生命,什么是親情,更要知道生命是高尚的。如果不是課堂缺乏了這樣的知識,讓孩子對生命的孕育過程有個正確的認知,這位13歲的女孩還會逼迫自己的母親墮胎嗎?
別把一切的罪過都一股腦的推到孩子的身上。就這起事件而言,我們看到的是溺愛的錯,是文化的錯,是教育的錯,更是家庭教育手段的落后。面對任性的孩子,父母的引導(dǎo)能力哪去了呢?我們除了會給孩子買好吃的,買好穿的,是不是也應(yīng)該成為孩子的朋友,有能力化解孩子錯誤的觀念?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