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國安邦的大事:
毛澤東和起草小組在杭州西湖畔潛心籌備
1953年年底,毛澤東一行乘專列離京,前往杭州起草新中國的第一部憲法。在列車上,毛澤東曾對隨行人員說:“治國,須有一部大法。”此行的目的就是為了集中精力做好這件立國安邦的大事。由于起草憲法的人員都是環(huán)西湖而居,所以也有一種說法,把“五四憲法”草案稱為“西湖稿”。
為了做好“立國安邦”這件大事,毛澤東和起草小組一頭鉆進了憲法堆里,閱讀、鉆研各國憲法。中國的憲法屬于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所以毛澤東著重研究了1918年蘇俄憲法和1936年蘇聯(lián)憲法以及東歐人民民主國家的憲法。據(jù)起草小組成員胡喬木的回憶,毛澤東對憲法起草有一個具體的“時間表”,工作緊張而詳細。起草一事計劃在1954年1月31日完成憲法草案初稿,隨即送中央各同志閱看。接下來的時間要落實討論、修正等工作,并交全國人民討論,爭取在9月間根據(jù)人民意見做出必要的修正后即提交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作最后通過。
雖然在起草過程中困難重重,反反復(fù)復(fù),幾易其稿,但毛澤東仍主張堅持實事求是、簡單明了。在毛澤東看來,新中國在許多方面還欠缺經(jīng)驗。憲法寫得簡單明了是有好處的。等日后經(jīng)驗豐富之時,可以再制定更詳細的憲法。子法可以根據(jù)情況多制定一些。作為母法的憲法,就不要隨便變更、修改,否則會有影響。毛澤東說,“除總綱外,其他各章都寫得比較簡單。文字盡量通俗易懂,便于群眾了解和掌握。”
全國掀起憲法草案大討論:
1.5億多人參與 征集意見118萬多條
1954年6月,毛澤東主持召開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三十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草案》和關(guān)于公布憲法草案的決議,要求全國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立即在人民群眾中組織關(guān)于憲法草案的討論,發(fā)動人民群眾積極提出修改意見。6月16日,《人民日報》刊登了憲法草案全文并發(fā)表了社論號召開展廣泛討論。一場轟轟烈烈的憲法草案討論隨即遍及全國。“新中國第一部憲法草案”一時變成街頭巷尾的熱門話題,參加討論的人數(shù)達1.5億,約占當時全國總?cè)丝诘乃姆种弧?/p>
據(jù)一些親歷者的口述,討論正值洪澇災(zāi)害嚴重,有些地方的群眾只能在防洪大堤上開會,場面熱烈又感人。因為交通受阻,征集的成千上萬的意見只能用油紙打包后靠飛機運送。在如此艱難的條件下,人民群眾對新中國憲法草案的熱情絲毫不減,提出了許多中肯、具體的意見和問題。據(jù)當時在憲法起草委員會辦公室秘書組的人回憶,他們的主要工作就是匯總整理各地的意見,“大至大政方針,小至標點符號,均要予以記錄”。這些征集到的修改、補充意見和問題“幾乎涉及憲法草案的每一個條款”。
“人民的憲法”全票通過:
邁出新中國法治征途的關(guān)鍵一步
1954年9月20日,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全體會議全票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這標志著新中國第一部“人民的憲法”由此誕生。經(jīng)過長期的斗爭和努力,中國人民終于有了一部代表自身權(quán)益,遵循民主和社會主義原則的憲法。作為新中國第一部憲法,著名黨史專家逄先知曾撰文指出“五四憲法”在內(nèi)容和結(jié)構(gòu)上有幾個鮮明特點。它真正從法律上保證實施過渡時期的總路線,保證發(fā)展國家的民主化,加強各民族的團結(jié)。同時,“五四憲法”也是對《共同綱領(lǐng)》的發(fā)展。這部憲法通俗易懂,文字簡明。
(綜合《人民日報》、《中共黨史研究》、《黨的文獻》、中國共產(chǎn)黨新聞網(wǎng)、中國共產(chǎn)黨歷史網(wǎng)相關(guān)內(nèi)容整理)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