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巴布韋農村地區(qū)是以血緣關系為基礎組成的農村村落的傳統(tǒng)社會,酋長和頭人是農村村落的領導人。紹納族的酋長和頭人按兄終弟繼,然后再長房長子的繼承順序。酋長和頭人管轄其領地和人民,擁有一定的神權和世俗權力,在農村地區(qū)影響較大。長期以來紹納族人崇尚自然認為萬物有靈。姆班德舞蹈就是在東津巴布韋木瑞瓦和烏宗巴-馬蘭巴-普風維地區(qū)的則祖魯-紹那人中流行的一種舞蹈形式。它反映出紹納人對自然的一種認知和崇拜。
舞蹈的特色是:由一個鼓手打出多變的節(jié)奏,男人們敲擊響板,女人們拍手,真假嗓音變換地歌唱,吹口哨,在這些聲音的伴奏下,女人們的動作帶有特技性和色情的色彩。不同于其它基于鼓點的東非舞蹈形式,姆班德或耶路撒勒瑪舞不依賴于復雜的步伐或大量的鼓手。它由一個主鼓手表演,不帶任何唱詞。舞蹈中蘊含著豐富的物質文化,包括鼓、響板、口哨和服裝等。
舞蹈的特色是由一個鼓手打出多變的節(jié)奏
舞蹈過程中,男人抽搐著手臂,強健地用右腿踢踏地面模仿鼴鼠挖洞的動作。舞蹈的古怪名字揭示了它幾個世紀的興衰。在殖民統(tǒng)治前,這一古老的生殖舞蹈被稱為姆班德——修納語鼴鼠的意思,這一動物被認為是繁殖力、性能力和家庭的象征。
在西方基督傳教團的到來和影響下——他們不贊成舞蹈如此直白的表現(xiàn)性,將舞蹈的名字改為耶路撒勒瑪,這個名字來自修納語的圣城耶路撒冷,其意圖是將這個傳統(tǒng)的內涵轉變?yōu)樽诮虄群?。今天,這兩個名字都在使用。盡管受到傳教士的譴責反對,這一舞蹈仍然流行并成為反抗殖民統(tǒng)治中的自尊和身份認同的源泉。
2005年津巴布韋的姆班德或耶路撒勒瑪被列入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chǎn)代表作名錄。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