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方式既是以法治體系為標志的制度形態(tài),也是以立法、執(zhí)法、司法機構為標志的權力形態(tài),還是以法治觀念、思維、意識、精神為標志的文化形態(tài)。推動法治成為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不僅要建設法治體系、加強法治隊伍,而且要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使其成為法治方式的精神內核,筑牢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文化基礎。
法治精神是一種崇尚法治的理念和稟賦;法治精神滲透于社會生活的各領域、各層面,法治精神、法治體系支配著人的行為,就構成了法治文化。法治方式反映了該社會的經(jīng)濟方式、政治方式,凝結為精神文化層面,就形成了法治精神文化。法治精神、法治文化一旦形成,又能夠塑造和引導該社會的法治方式。
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和文化貫通于社會主義法治方式之中。其理論形態(tài)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這一理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理論指導和學理支撐,同時又以理論的形式彰顯了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和法治文化。比如,樹立憲法權威,既是法治理論和實踐,也是法治精神和文化。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和文化,汲取中華法律文化精華。從我國歷史上看,雖然幾千年來的人治傳統(tǒng)根子很深,但春秋戰(zhàn)國時期就有了自成體系的成文法典,漢唐時期就形成了比較完備的法典,反映了重法用法的精神文化。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和文化,借鑒國外法治有益精神。19世紀初,拿破侖主持編制《民法典》,是“以法國大革命的社會成果為依據(jù)并把這些成果轉化為法律的唯一的現(xiàn)代民法典,即現(xiàn)代法蘭西法”,體現(xiàn)著資本主義的法治精神,塑造著現(xiàn)代法蘭西的法治文化。但我們絕不能照搬模仿外國法治理念和文化,“道”不同,“神”亦不同。
法治精神、法治文化賦予法治方式以價值觀。為什么要實行法治,實行什么樣的法治,怎樣實行法治,這些法治理念表明了一定的價值觀,法治方式實際上也是一定法治價值觀的實踐方式。18世紀啟蒙思想家的“永恒的真理、永恒的正義、基于自然的平等和不可剝奪的人權”理念,在法國大革命通過的《人權宣言》中系統(tǒng)化為新的資產(chǎn)階級制度的政治原則,構成了法國共和國憲法的精神底蘊,在實踐中表現(xiàn)為資產(chǎn)階級的所有權、司法和民主共和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同樣需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支柱的法治精神、法治文化?!稕Q定》提出的“四個維護”,即堅決維護憲法法律權威,依法維護人民權益、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維護國家安全穩(wěn)定,都是在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推進社會主義法治文化。
法治精神、法治文化的核心是法治信仰。建立憲法宣誓制度,是《決定》的一個亮點。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這樣做,有利于彰顯憲法權威,增強公職人員憲法觀念,激勵公職人員忠于和維護憲法,也有利于在全社會增強憲法意識、樹立憲法權威。”憲法宣誓表明,忠于和維護憲法,必須上升到信仰的高度。憲法和法律的權威,基于法制的嚴肅性、嚴格性、嚴密性,源自人民的內心擁護和真誠信仰。不是任何精神、任何文化都可以、都能夠成為信仰,但現(xiàn)代社會的公民信仰應該包括法治信仰。法治精神、法治內涵具有豐富、具體的內涵,核心的內容是把法治作為信仰、讓法治成為信仰。不僅要敬畏自然、敬畏道德,而且要敬畏法治。
現(xiàn)實生活中,部分社會成員尊法、信法、守法、用法意識不強,一些國家工作人員特別是領導干部知法犯法、以言代法、以權壓法、徇私枉法現(xiàn)象依然存在。思想深處的原因還是沒有樹立法治信仰,卻崇尚權力、崇拜金錢、相信“關系”,唯獨不敬仰法治。缺乏法治信仰,法治精神、法治文化就沒有根基。因此,樹立法治信仰,是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的根本。
古希臘的蘇格拉底被法庭判處死刑,他的弟子要幫他逃走,認為這個判決是不合正義的。蘇格拉底斷然回絕、從容服刑。他表示,我是被國家判決有罪的,如果我逃走了,法律得不到遵守,就會失去它應有的效力和權威。當法律失去權威,正義也就不復存在。這就是蘇格拉底的法治信仰,不惜以生命來踐行。法治信仰就是從心底培育對法治的尊崇,不斷強化自覺、堅定的法治意識,不為外部壓力所動搖,不受金錢美色所誘惑,不因無人知曉而故犯。正如18世紀法國思想家盧梭所說:“一切法律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銅表上,而是銘刻在公民的內心里,它形成了國家的真正憲法”。
樹立法治信仰,就要強化規(guī)則意識,弘揚公序良俗,增強全社會厲行法治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形成守法光榮、違法可恥的社會氛圍,使全體人民都成為社會主義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堅定捍衛(wèi)者。
(作者系國防大學馬克思主義研究所研究員)
(轉載請注明來源:宣講家網(wǎng)站www.71.cn,違者必究。)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