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20年基本建立新型戶籍制度,努力實現(xiàn)1億左右農業(yè)轉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鎮(zhèn)落戶”,《國務院關于進一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給出了戶籍制度改革的時間表。
而在《意見》通過媒體發(fā)布的同一天——7月30日,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對保障戶籍制度改革,做好為農民工服務工作,提出了明確要求。進一步強調,“有序推進農業(yè)轉移人口市民化”。
6年1個億,平均估算下來,每年要有1600多萬人成為新市民。如此的力度,其間的困難可想而知。
農民工市民化絕非簡單地給進城農民發(fā)放城鎮(zhèn)戶口那么簡單。如果城市不能提供更多的就業(yè)機會、公平的就業(yè)環(huán)境,更好的收入和生活條件,更好的醫(yī)療教育等公共服務,那么不只談不上農民工的市民化,而且還會造成更多社會矛盾。
為此,國務院常務會議明確提出四項要求。一要促進農民工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二要維護農民工勞動保障權益。三要深化基本公共服務供給制度改革,促進有條件有意愿的農民工及家屬在城鎮(zhèn)有序落戶并平等享受基本公共服務。四要加強對農民工的公共文化服務,推動體育、文化等設施向農民工同等免費開放。
這四項要求,切實抓住了農民工市民化的要點、難點。特別是對公共服務的改革。長期以來的城鄉(xiāng)二元結構,導致公共服務上的巨大鴻溝,這也是農民工市民化面臨的最大難題。
為此,國務院常務會議在談到深化公共服務供給制度改革時,著重強調了“有序”、“逐步”和“農民的意愿”,提出“促進有條件有意愿的農民工及家屬在城鎮(zhèn)有序落戶并平等享受基本公共服務。公辦義務教育學校要對農民工隨遷子女開放。將農民工納入社區(qū)衛(wèi)生計生服務范圍,逐步將有意愿的農民工納入城鎮(zhèn)職工基本養(yǎng)老和基本醫(yī)療保險,將住房保障和公積金制度實施范圍逐步擴大到農民工。”
農民工市民化的過程,也是公共服務和社會權利均等化的過程。而公共服務均等化顯然不是僅靠政策調整能解決的,還需要財政的保障。2010年,國務院發(fā)展研究中心的有關專家曾對重慶、武漢、鄭州和浙江省嘉興市的農民工市民化成本進行調研。他們測算的結果是,一個農民工成為市民需要政府增加支出約8萬元。短期來看,義務教育和保障性住房是主要支出,遠期來看,養(yǎng)老保險補貼是主要支出。
雖然這些財政支出不是一次性的,是個逐步投入的過程,但其間仍然要面臨很多現(xiàn)實條件的制約,也需要多項改革的配套支持。因此,必須科學規(guī)劃,“逐步”“有序”地推進這項工作。
與此同時,在農民工市民化的進程中,切忌一廂情愿,替農民作主。正如李克強總理所說,“農民工是個差異化很大的群體。有些只是短期在城市靈活就業(yè),有些則長期居住在城市并有相對固定的工作,還有一些則生在城市、長在城市,屬于‘新生代’農民工。”只有尊重農民工的意愿,進行差異化服務,才能最大限度地減少矛盾,最大程度地達成共識,為改革創(chuàng)造良好的條件。
近日,國家統(tǒng)計局哈爾濱調查隊對哈市農民工市民化傾向進行了調查。調查結果表明,哈市近六成農民工傾向“流而不遷”,與城市戶口相比,農村土地對農民工的吸引力更強。由此可見,在農民工市民化的進程中,尊重其意愿是何等重要。
尊重農民工意愿,其實是把自主權交給農民,強調以人為本。農民工市民化,絕不意味著短期工作環(huán)境發(fā)生變化,而是生活方式的根本變革。農民工愿意永遠留在城里,還是將來返鄉(xiāng)發(fā)展,這個選擇的權力應該留給農民。如此,才能避免農民工市民化變成“一窩蜂”,“一勺燴”,避免重走城鎮(zhèn)化過程中的一些彎路。
尊重農民工意愿,才符合逐步、有序的要求。給農民工考慮抉擇的時間,也是給城市調整、準備的時間。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