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有功夫讀書謂之福,有能力濟人謂之福,有學問著述謂之福,無是非到耳謂之福,有多聞直諒之友謂之福。”五福之中,讀書列首,可謂畫龍點睛、一語中的。一書一世界,一字一菩提。拉開書幕,你能領(lǐng)略到遠古的文化幽幽,看到人類文明的思想碰撞,想象出千百年的人世輪回,觸摸到浮光掠影的時代金華。打開書的扉頁,融入書的海洋,你可以和遠古親切對話,和現(xiàn)代細訴衷腸,能使生命頓然領(lǐng)悟,能讓心靈得到滋養(yǎng),思緒隨古色古香的書味盡情飛翔,內(nèi)心便悄然進入一種清靜清醒清幽的幸福境界。
讀書是一種責任,承載的是信念,堅守的是忠貞。古人云:“不學方知愧,無才信是貧。文章寧小計,報國最是真。”沒有責任,讀書作文不免淪為“小計”,而為了責任,讀書人投筆從戎,亦是快意之事。“孰知不向邊庭苦,縱死猶聞俠骨香。”對讀書人而言,讀書和責任是一對“孿生兄弟”,讀書是為了踐行責任,踐行責任的最好方式是讀書報國。千百年來,無論民間疾苦,還是道統(tǒng)存廢,抑或天下興亡,讀書人的書向來是沉甸甸的。居廟堂之高也好,處江湖之遠也罷,讀書人在風雨飄搖之中,獨有一份關(guān)于責任的自持和堅守?;蚴?ldquo;殺身成仁”、“舍生取義”,或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或是“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又或是“為了中華之崛起”而發(fā)憤讀書……這種精神傳統(tǒng),在民族和國家的危亡關(guān)頭,尤其是近代中國與西方文明的激烈碰撞中,更彰顯出熠人的光輝。以讀書為貴,以報國為念,也許正是因為這點脾性,讀書人身上才自有一番卓然不群的堅守和忠貞。
讀書是一種心境,遠離的是塵囂,放下的是名利。“書卷多情似故人,晨昏憂樂每相親。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無一點塵。”讀書為福,讀書為樂,是許多文人墨客的共同感受。“雄讀書,春花滿;散朱碧,點班管。胤讀書,夏風涼;若無膏,螢取囊。符讀書,秋月隨;新涼人,親燈火。康讀書,冬雪厚;就以映,字如晝。”讀書的終極目標不是為了“黃金屋”、“顏如玉”、“千鐘粟”,而是致力于構(gòu)筑靈魂的金字塔。打開一本好書,內(nèi)心便不由平靜下來,任窗外云卷云舒,我自有書香做伴。一窗燈火,百卷著作,思接千載,視通萬里,含英咀華,沉思遐想,聆聽智者教誨,感悟生活百味,實乃人生快意之事。此時,讀書的心境宛若秋日的澄凈夜空,世俗的浮云一掃而光;讀書的感覺恰如春天的暗香浮動,生活的味道更加芬芳。不急不躁、不慍不火,如達摩面壁心無雜念、物我兩忘,如此讀書才能收獲“海水漸退方見石,濃霧散去始見山”的樂趣。
讀書是一場修行,考驗的是功夫,升華的是境界。著名學者王國維描述過讀書的三種境界:第一種是“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第二種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種是“眾里尋她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讀書達到這三個層次,要有“望盡天涯路”那樣高遠的志向,有耐得住“昨夜西風”的清冷和“獨上高樓”的寂寞,靜下心來以苦為樂;要持之以恒、百折不撓,敢于下真功夫、苦功夫、硬功夫,即使是“衣帶漸寬”也“終不悔”,為書消得“人憔悴”;要多學善思、思有所悟,只有“眾里尋她千百度”,“驀然回首”才能發(fā)現(xiàn)她在“燈火闌珊處”?!兜赖陆?jīng)》有云:“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可見古人早在2000多年前就明了讀書的精髓和要義。通過多讀書、勤讀書,讀好書、好讀書,把握時代脈搏,提升思維層次,悟通經(jīng)世之道,在感受藝術(shù)浸潤帶來愉悅的同時,身上不由會多些書卷特有的香氣,生命的內(nèi)涵會因此更加豐富,沿途的風景會因此更加多彩。
讀書是一門藝術(shù),品位的是奧妙,飽覽的是風情。讀書是一種美麗的享受,細品百味人生,飽覽世間美景,在審美體驗的同時,情滿意溢樂不知返。“手批目視,口詠其言,心惟其義”,“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能夠用讀書來打磨時光的人是幸福的,因為語言是一筆不朽的財富,能讓你領(lǐng)略到更多彩的人生。“芭蕉葉上無愁雨,只是聽時人斷腸”,天空滴濺在心靈上的淚珠只屬于你;“草不謝榮于春風,木不怨落于秋天”,此番感悟能賦予生命更多的理性;“林間暖酒燒紅葉,石上題詩掃綠苔”,讓你擁有瀟灑怡然的生活態(tài)度;就連眺望長江三峽的“神女峰”時,“與其在懸崖上展覽千年,不如在愛人肩頭痛哭一晚”的詩句,也能激起內(nèi)心深處的層層漣漪。夜守書齋,遠離城市的喧囂,避開塵世的煩擾,心之犁鏵,于無聲中悄然破土,一盞臺燈灑下靜謐橘黃的柔光,安然靜怡,寧神展卷,書中那智慧的生靈又在娓娓訴說著耐人尋味的衷腸。
讀書是一種享受,讀書是一種品位,讀書是一種境界,讀書是一種精神,一個人一旦與書結(jié)緣,就等于和幸福結(jié)緣,就會一步步走向人生最美好的境界。
(作者單位:國家檢察官學院河南分院)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