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12月13日,侵華日軍在攻陷南京后,實施了慘絕人寰的大屠殺。77年后,全國人大將12月13日設立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舉國上下以最為莊重的形式緬懷逝者,教育生者牢記二戰(zhàn)歷史,傳承抗戰(zhàn)精神。
中國本是祭禮周全的國度,但在歷史的發(fā)展變遷中,卻缺少了一種祭奠,即對戰(zhàn)爭亡靈尤其是國恥之痛的祭祀,長此以往也就使得國人缺少了一份強烈的愛國與強國的動力。如今國家以立法形式設立國家公祭日,為在南京大屠殺中死去的三十余萬死難者舉行公祭,就是要警示國人:要以史為鏡,自強不息。
這次高規(guī)格國家公祭日的設立不是為了延續(xù)仇恨,相反的是為和平吶喊,守護和平。公祭日順應民意,順應和平之潮流,動員社會各界以全員參與的方式來捍衛(wèi)歷史、正視歷史、銘記國恥,傳遞著自信、自強的抗戰(zhàn)精神,培養(yǎng)國民的歸屬感與自豪感,增強中華人民的凝聚力。
當然國家意識的培養(yǎng)、民族信仰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在潛移默化的社會大環(huán)境的熏陶下及社會教育影響中完成的。設立國家公祭日以形成公祭的習慣,警示國人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對歷史不犯遺忘癥。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忘記歷史就意味著背叛,否認罪責就意味著重犯。對歷史慘痛教訓的遺忘和健忘,以及輕視和忽略,都是更大失敗的開始。
國家公祭日是直面歷史的一項重要舉措,切忌不要流于形式,而是扎根心底。同時,通過深入了解、客觀公正的教育,在回望歷史的過程中汲取經驗與教訓,在國民內心構筑信仰、堅定主張。
今天的中國,正在意氣風發(fā)地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緬懷大屠殺遇難同胞為為實現(xiàn)“兩個一百年”、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凝心聚力。銘記歷史,以史為鏡,悲慘的歷史不會重演,國恥不忘,國民自強。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