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進結構改革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fā)后,各主要經濟體推出大規(guī)模經濟刺激計劃,取得顯著效果。但是,短期的經濟刺激政策雖然能在一段時間內維持經濟增長,卻不能改變長期的結構性問題。
(圖片說明:10月11日,在美國首都華盛頓舉行的國際貨幣和金融委員會會議。)
分析人士指出,在主要經濟體中,歐洲和日本的央行仍在通過寬松貨幣政策這一“藥方”來刺激經濟,但“藥效”已大不如前,結構性改革勢在必行。一些中等收入國家如中國、印度尼西亞和墨西哥等,面臨維持經濟增長、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挑戰(zhàn),需要進行結構性的重大改革,摒棄主要由要素投入推動的增長,實現(xiàn)由人力資本質量和創(chuàng)新驅動的基于生產率提高的增長。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決策機構——國際貨幣與金融委員會在最近的一次會議上強調,所有國家都應堅定實施關鍵的結構性改革,特別重視促進勞動力需求和供給,改善面向生產部門的信貸資金流動,擴大公共和私人基礎設施投資。
G20為促進經濟增長所提出的全面增長戰(zhàn)略,就包括符合各成員國本國國情的宏觀經濟和結構改革措施。這些措施包括增加高質量的基礎設施投資、減少貿易壁壘、促進競爭及提高就業(yè)等,其核心是提高勞動生產率和剔除經濟發(fā)展的結構性障礙。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