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提問
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要健全依法決策機制,把公眾參與、專家論證、風險評估、合法性審查、集體討論決定,確定為重大行政決策的法定程序。建立重大決策合法性審查機制、終身責任追究制度及責任倒查機制。什么是重大行政決策?如何將這些法定程序落到實處?
行政決策,是享有決策權的行政主體,根據(jù)決策規(guī)則和決策機制,以國家或社會公共利益為目標,依法就職權范圍內(nèi)的相關事項,做出論證或決議的過程和活動。行政決策可以分為一般決策和重大決策。
一般決策是對一般事項的決策,重大決策是對重大事項的決策。所謂“一般”和“重大”,是相比較而言的,在法學理論上稱為“不確定性概念”,會依時空、主體不同而不同。例如,不同時期、不同地域、不同敏感程度等對“重大”的理解可能不一樣,不同層級的行政機關對“重大”的定義也存在差別,這使得重大行政決策有時空性和不確定性。
對于重大行政決策的理解,一般是指具有全局性、長期性、綜合性等特點的事項,或涉及決策相對人較多,成本或金額較大,對公共利益或公民權利義務影響較深刻等的事項,也即具有宏觀性、基礎性和全局性的事項,屬于區(qū)域內(nèi)的重要事項。例如城鄉(xiāng)規(guī)劃的編制、修改,征地拆遷、補償標準、強制執(zhí)行等。因此,必須為重大行政決策上一把“安全鎖”,使重大行政決策的決策過程科學化、法治化,這也是法治政府建設的必然要求。
重大行政決策的法定程序,主要體現(xiàn)在三個環(huán)節(jié),即重大行政決策決策機制、重大行政決策審查機制、重大行政決策責任追究機制。
重大行政決策的決策機制,是做出重大行政決策所應遵循的程序、步驟或方法。十八屆四中全會將公眾參與、專家論證、風險評估、合法性審查、集體討論決定等,確定為重大行政決策的法定程序。
公眾參與和專家論證,是在重大決策的過程中將行政機關以外的社會力量吸納到?jīng)Q策的過程中,這樣既能夠保證行政機關在行政決策過程中,聽取不同的聲音和意見,又做到了群策群力,以保證決策的科學性和可操作性。
對決策進行風險評估與合法性審查,即從專業(yè)角度對決策作出后所面臨的風險及可能造成的影響,進行全方位的科學評價,也從法律角度對決策內(nèi)容的合法性進行實質(zhì)評判。合法性審查是一種實質(zhì)性審查,主要包括法律保留和法律優(yōu)先兩方面。法律保留是指只能由法律予以規(guī)定的事項,或者必須在法律明確或特別授權的情況下,行政主體才有權在其所制定的行政規(guī)范中做出規(guī)定,且必須在其決策權限內(nèi)決策,不得決策法律所保留的事項,這本身就是一種不得突破的原則。對此,我國立法法第八條已有明確規(guī)定。所謂法律優(yōu)先,是指所有行政決策不得違背現(xiàn)有法律的規(guī)定。對重大行政決策的合法性審查決定重大行政決策的事項范圍和決策權限,實際也就劃分了決策權的邊際。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