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事第一個問題,什么叫成功?做事就要成功嘛,什么叫成功?對于成功我講兩個重要的觀點,第一,成功等于機遇加拼搏。為什么我想出這么一個公式來呢?我是針對著我們已有的一句老話,我們已有的一句老話叫做“有志者事竟成”,只要你有了志氣事情一定會成功的,但是我觀察生活,有志者事不成的比有志者事竟成的多得多,想發(fā)財的不是那幾個發(fā)財的人,13億人恐怕有10億人想發(fā)財吧,但是發(fā)了財的連1億都沒有,想當大官的也很多,黨了大觀的廳長以上或者部長以上的有多少,當了總理的更沒幾個人,想當大明星的、想當藝術家的和當成的都不成比例。有志者事不成的什么原因呢?一部分人只有志不努力,一部分人只有志也努力,但是沒有那個天才條件,但是應該承認有相當一部分人既努力、又有條件、水平不比別人差但是他就是沒成功,啥原因,這種人主要成份就是沒有遇到機遇,這條如果不認識就不懂得成功。
我當人民日報經濟報主任時候40多歲,人民日報經濟部主任是正廳了,我一上任我第一個拜訪的,我原來在北京市工作,我原來在北京工作的時候一個同事,北京日報的一個處長,我剛是小青年他就是處長,但是我當主任的時候他也調人民日報經濟報了,他是一般編輯,所以我上任第一個就是拜訪他,這個人叫王正。我說王正同志,我要跟你說的就是一句話,上帝不公平,這個主任應該你當怎么讓我當了呢,你當處長的時候我還是小青年呢,現在我當主任了你還是一般的編輯,太不公平了,無論從品德、從資力、從水平你當這個主任都毫無問題啊,但是只有一個條件有問題,你的歲數跟老主人太接近了,老主人不退倒不出這個位置來,老主任一退你也58多了,所以沒法提你了,一看提個40多歲就把我提了起來了。其他條件我都不如你,但是關鍵性的這個機遇我比你強,所以我這個主任就是靠機遇當的,當然我其他條件也不會太差。所以不是條件問題,這里核心是機遇問題,他趕在那個地方,他趕在那個單位就說的很具體,他跟那個一把手給他騰位置的這個人年齡太接近了,所以那個人沒退沒法提,那個人退他也沒法提了,就是機遇。
我只舉一個很具體的例子,實際類似的各種例子我們在生活中都會發(fā)現,這告訴我們什么呢?告訴我們,第一,不成功不要太痛苦,不全是你的事,有老天爺的事,那個機遇就是老天爺的事了,老天爺沒給你這個機會,正像我后來也當了經濟日報總編,人家說艾豐同志你的水平還能再提高啊,我說沒錯,給我再大的官我也能當,但是我們家那個祖墳上沒有那根蒿子,所以就沒往上升,所謂沒有那根蒿子就是沒有那個機遇,有那個給予我就不信我還不能升。所以這個事情,升和不升不是全部自己的責任,有自己的責任,很重要的是機遇,機遇就是“老天爺”。所以我給人寫了一句話叫做,想事超人、做事毅然、成事天然,想事要超出,做事要毅然決然,能不能成就是天然這個機遇,有這個機遇就讓你成,所以中國有句老話說的有一定道理,謀事在人城市在天,不是你一個人謀事所有的事就完了,還有成事老天爺還說了算呢,最后他把那關老天爺就不給你,所以第一條,不成功不要過分自責,第二,反過來,要成功就要研究機遇。機遇必須要發(fā)現,然后必須要抓住,你不研究怎么發(fā)現,發(fā)現以后怎么抓住,所以做事成功很重要的就是一個研究機遇的問題。
比如說咱舉一個例子,剛才我說的那個當官,有十個人都適合那個崗位,不會說一個崗位就一個人適合,肯定有10個人、甚至20個人、甚至200個認識和,為什么?就是你不是那些人,從水平上沒有道理,只有一個道理,就是機遇的道理,機遇降臨在你的頭上,其實世界就是這樣,社會就是這樣,你在水平上講道理永遠是不服人的,你說他就比你水平高或者你就比他的水平高,不是。
如果說這樣一句話就把機遇好像說的太絕對了,為了不把它說絕對,我在我的公式下面又加了另外一句話,這句話現在被人廣泛運用了,我第一句話叫做“成功等于機遇加拼搏”,第二句話我補充的是“機遇是為有準備的人準備的”,這句話被廣泛運用了,包括寫電影劇本里也有這句話,機遇是為有準備的人準備的,你沒有準備機遇來了你抓不住因為你沒有抓住的條件,有準備不一定有機遇,但是沒有準備有機遇也等于沒機遇,因為你抓不住,所以我想關于成功第一個關鍵就是機遇的問題,我講這么多。
第二個,我重點要講這個東西,但是我不會講很多東西,但是我要重點提倡一個,泛成功觀。我覺得我們現在的成功觀過分狹窄,認為只有發(fā)了大財、當了大官、出了大名、成了大家,才是成功,其他的都不成功。如果按照這“四大”去衡量成功,中國14億人成功的不會超過500萬,那就是說一個14億人的國家只有500萬人成功,絕大部分都不成功,因為他們都不是大官、大才、大家、大名,那這個社會就是一個悲哀,而且如果這種思想變成一個主流的絕對的東西,給社會會帶來很大危害,包括現在的教育,就是這種危害的一個直接的反映。從生下來幼兒園開始,大家都奔那個大去競爭,將來考個好學校,是為了發(fā)大財、當大官等等,沒有一個好學校就沒有這種可能了,所以你管他什么減輕負擔這個那個,他都不聽話,為什么不聽話?因為他實現他的目標不比他的厲害他就不行。從教育看出來,從社會各方面也會看出來,就會增加社會各種矛盾。
我把這個過分狹窄的獨木橋的成功觀樹立一個對立面,就叫做泛成功觀,泛成功觀的表述是這么一句話,你適合什么、做了什么就是成功,過去有一句話叫“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這句話說對了一半,就是說三百六十行都能出狀元,不是狀元就不成功了,所以我成功把狀元也取消了,管你是狀元不狀元,你適合什么、做了什么就成功了。
如果只成功到狀元這個東西還不徹底,我怎么悟出來這個道理呢?我的小孩念小學的時候,旁邊有一個,我那個小孩是女孩,旁邊有一個小孩跟她一塊念一年級,回家放學做作業(yè),然后街坊這個小孩就跟我的小孩一塊做作業(yè),我的小孩做一道她抄一道,她不動腦筋,做一道她抄一道,等著,我說你怎么這么做,你還能學到東西嗎,她也不生氣,沖我一笑,接著抄。小學抄完了抄初中,初中抄完了,因為畢竟老抄,高中沒升上去,高中沒考上,我小孩考上高中了,她就沒考上。沒考上怎么辦,就在咱們北京站口的郵局就業(yè)了,什么郵編號碼一分就行了,分信。過三年我校還高中畢業(yè)考大學了,她工作三年了,我在街道上看到她,她一個月掙兩千來塊錢,全都自己花啊,穿著西服,頭發(fā)燙的倍棒,腳下小皮鞋,走道走過來,姑娘也長大了,非常像一回事。我說這家伙她活的太好了,太高興了,她因為沒負擔啊,然后工作也需要不多少知識,也不發(fā)愁,也不需要動腦筋,她活的很好。我當時就想到,這個人不成功嗎?你說她不成功嗎?我認為她很成功,她適合那個就找到了自己的崗位,干的也很高興,很好,她就很成功。回來我就跟我的小孩講,我說你的同學姚芳我今天在街上見到,我有一個感想,高中沒考上,我說你考上了說明你適合,考不上搞點事,姚芳不是也很好嘛,找一個適合你的事,所以考大學我也不輔導她,你愛考考不上,不管,看你適合什么,自己在實踐中檢驗,后來她考上了,那就考上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