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魯斯儀式舞蹈是一種見于南羅馬尼亞奧爾特地區(qū)及保加利和塞爾維亞的北瓦拉幾地區(qū)的儀式舞蹈。這種儀式大約能追溯到公元前,是古印歐人用馬的符號作為太陽的化身,來舉行滌罪和祝禱生產(chǎn)的儀式。沿續(xù)到現(xiàn)代則更多的具有了象征和慶典的意義。
歷史概況
羅馬尼亞國位于巴爾干半島東北部和多瑙河下游。東臨黑海,南接保加利亞,西南、西北分別與南斯拉夫和匈牙利為鄰,東北同蘇聯(lián)接壤。面積23.75萬平方公里。人口2247萬(1982),主要為羅馬尼亞人,其次為匈牙利人、吉普賽人、日耳曼人。居民主要信奉東正教。羅馬尼亞語為國語。首都布加勒斯特。
卡魯斯儀式舞蹈見于南羅馬尼亞奧爾特地區(qū)
古代時期,約為公元前3千年,游牧的印歐人滲入喀爾巴阡山-多瑙河地區(qū),與當?shù)厝穗s居,形成喀爾巴阡-巴爾干人。公元前7世紀始,受斯基泰人、希臘人和居爾特人的文化影響,進入原始社會晚期的軍事民主階段。公元前 500年,該地區(qū)廣泛使用鐵器。同時,在特蘭西瓦尼亞高原和巴納特形成達基亞人,在喀爾巴阡山東、南麓形成杰蒂人。公元前70年布雷比斯塔統(tǒng)一達基亞各部落,建立第一個奴隸制國家-達基亞國,標志著羅馬尼亞進入奴隸社會時期。布雷比斯塔去世后,達基亞國分裂。公元 1世紀,德凱巴魯斯(?~106)領導達基亞人以特蘭西瓦尼亞為中心重新建國。106年,羅馬帝國征服達基亞-杰蒂人的大部地區(qū),使其成為帝國的一個行省。達基亞-杰蒂人與羅馬人長期相處,逐漸羅馬化,形成羅馬-達基亞人。271年,羅馬帝國軍事和行政機構撤離。 4世紀,基督教開始用拉丁語傳播。 7世紀,遷入的斯拉夫人、日耳曼人、烏拉爾阿爾泰人逐漸為羅馬-達基亞人同化。10世紀,羅馬尼亞民族和語言最終形成。14世紀時建立了瓦拉幾亞和摩爾多瓦兩個封建公國。16世紀后成為奧斯曼帝國的藩屬國。1859年摩爾多瓦和瓦拉幾亞兩公國合并為一個國家,稱羅馬尼亞,附屬于奧斯曼土耳其帝國。1877年5月9日,羅馬尼亞宣布獨立。1947年12月30日宣告成立羅馬尼亞人民共和國。1965年通過新憲法,改國名為羅馬尼亞社會主義共和國。1989年12月22日,齊奧塞斯庫政權被推翻,救國陣線委員會接管了國家一切權力,28日改國名為羅馬尼亞,定國慶日為12月1日。
卡魯斯儀式舞蹈中所有的舞蹈演員都是男性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