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大大24日在人民大會堂出席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國際儒學聯(lián)合會第五屆會員大會開幕會并發(fā)表重要講話。于是“習大大談孔子”成為了熱點話題,尤其到了演講全文發(fā)出來的當天下午,簡直燒熱了輿論沸點。
“咦,鏡鑒怎么沒動靜?”后臺很多微友留言。
別著急哦,我們在等!等著國際社會的反應……
一向嗅覺敏銳的國際大媒們看“習大大談孔子”的視角,融入了他們對中國的理解,也透出他們的種種考量。暨佩娟同學埋頭苦干,博覽群媒,又采訪了一些專家。且行且觀,奉獻出一道大餐:“國際社會對‘習大大談孔子’的幾大猜想”——
猜想一:“尊重文化多樣性四項原則”將成國際公認準則?
上世紀50年代初,周恩來總理提出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震驚四座,成為指導國際關系公認準則。鄧小平說:“處理國與國之間的關系,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最好的方式。”
前天,大大提出尊重文化多樣性四項原則:維護世界文明多樣性;尊重各國各民族文明;正確進行文明學習借鑒;科學對待文化傳統(tǒng)。
這會不會成為又一個經典?處理各種文化之間的關系,尊重文化多樣性四項原則將是最好的方式?
這四項原則符合各國文化的利益嗎?
西班牙《環(huán)球亞洲》雜志社社長、中國問題專家伊萬·馬涅茲的答案是肯定的:“在國際范圍內,這四大原則都具有普遍適用性和指導意義,充分體現(xiàn)了中國領導人對文明傳承、發(fā)展和交流的深入思考。”
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副教授顧清揚認為,四原則展現(xiàn)了中國的大國胸懷。有三點意味:
第一,中國會尊重中華文化中其他非漢族文化,建設更和諧的民族關系;
第二,中國會繼續(xù)秉持開放態(tài)度,學習和借鑒世界上其他民族文明;
第三,當今世界的區(qū)域性沖突背后,都有文化差異因素。世界各國各民族只有尊重彼此的文化和價值觀,相互包容,才能更加和諧。
美國喬治 梅森大學孔子學院美方院長高青格外贊同第二點原則。“在這個物質生活極大豐富的時代,尊重、了解和借鑒其他民族的文明成果是世界文化交往的重要原則,也可以避免帶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傳統(tǒng)被商業(yè)大潮所同質甚至湮滅。”
第三點原則讓馬涅茲印象深刻:“ 不同文明之間的學習互鑒不僅能夠推動文明的發(fā)展創(chuàng)新,也是維護國際社會和平與穩(wěn)定的重要因素。”
泰國朱拉隆功大學孔子學院高級顧問傅增有也對第三點感受頗深:“泰國孔子學院的老師和志愿者們都應該學習泰語和泰國文化,這是對泰國文化的尊重。尊重換來尊重。只有這樣,才能為世界各國人民真正架起一座友誼之橋。”
四項原則能經受得住時間的檢驗嗎?歷史會給出答案。但我們首先要有自信。
大大一直強調“提升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
《聯(lián)合早報》指出,大大在向外界表明他的“文化觀”,透露了其對繼承和創(chuàng)新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文化自信。
“一個民族的強大既表現(xiàn)在經濟和軍事實力,也體現(xiàn)在對世界各國影響力,以及是否為其他國家人民所接受和尊敬的程度上,這就是文化實力。”美國喬治 梅森大學孔子學院美方院長高青這樣說。
“加強中國的文化實力,就要增強自我認知,這要求我們要對本民族傳統(tǒng)文化有清晰而深刻的理解,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促進其蓬勃發(fā)展,使其能在國際舞臺一展風采,為世界人民所分享。”
習大大以國家主席的身份出席,在國際社會看來,這本身就釋放出中國社會尊孔敬儒的強烈信號。
古巴拉美通訊社的標題是:中國高規(guī)格慶祝孔子誕辰,尊重傳統(tǒng)儒家思想。報道稱,習主席敦促國民要學習別人的長處,同時也要尊重自己的文化。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如果一個國家不重視自己的文化和思維方式,就會失去靈魂,國家也無法發(fā)展。
“習近平主席的講話或許意味著中國社會尊孔崇儒的時代已掀開序幕。”外媒注意到,繼去年11月參觀曲阜孔府并發(fā)表講話,今年5月4日到北京大學與國學大師湯一介促膝交談、親切握手,習大大再次表現(xiàn)出對儒家文化的親近。
大大對儒家文化的興趣的確濃厚。還有媒體提到了去年,習大大在山東考察期間,參觀了孔府和孔子研究院,他在翻閱《孔子家語通解》和《論語詮解》這兩本書時說,“這兩本書我要仔細看看”。
猜想二:中國向世界推廣“和為貴”?
孔子《論語·學而》云:“禮之用,和為貴”。和平與發(fā)展是世界各國的共同愿望。習大大特意出席大會,說孔子,談儒家文化,不就是在向國際社會充分釋放中國愛好和平、推進發(fā)展的善意嗎?
看大大怎么說儒家思想中的愛好和平:“協(xié)和萬邦”、“親仁善鄰,國之寶也”、“四海之內皆兄弟也”、“遠親不如近鄰”、“親望親好,鄰望鄰好”、“國雖大,好戰(zhàn)必亡”等。(很親切,對不?)
國際社會認同“和為貴”理念嗎?
“在國際交往中,國家不論大小和強弱,都應該堅持和平共處。如果所有國家都做到了‘和為貴’,那么國與國就自然會成為好鄰居、好朋友、好伙伴。”泰國朱拉隆功大學孔子學院高級顧問傅增有教授說。
“儒家文化是東西方文化平衡的重要支撐點。在國家之間存在紛爭的年代,‘和為貴’的意義尤為深遠。”泰國開泰銀行資深副總裁蔡偉才說。
“漫長的歷史證明,中華民族是愛好和平的民族,和平與和諧扎根在中國人民的精神世界。中國當前正在走的和平發(fā)展道路就是與這種‘和為貴’的文化一脈相承的。”西班牙的伊萬說。
“中國奉行和平外交政策,也在盡自己的能力來維護著世界的和平發(fā)展。”比利時西弗蘭德大學孔子學院中方院長肖余春說。
美國喬治·梅森大學孔子學院美方院長高青表示,不同于西方價值觀,中華文明提倡以人為本、天人合一,既是緩和人與自然矛盾的途徑,也為處理國際問題提供了新的思路。中華文化在全球范圍的推廣和發(fā)揚,必將對人類文明在未來健康可持續(xù)發(fā)展作出重要貢獻。
猜想三: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要火了?
幾乎所有媒體都注意到,大大重視中國傳統(tǒng)文化。芬蘭《環(huán)球時代》網站的標題言簡意賅: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號召維護和發(fā)展中國文化。
24日,新加坡《聯(lián)合早報》連發(fā)兩文,深度解析習大大對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視。
“從孔子到孫中山,我們都注意汲取其中積極的養(yǎng)分”。大大強調,“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傳承和發(fā)展的根本,如果丟掉了,就割斷了精神命脈”。
大大詳細闡述了汲取傳統(tǒng)文化養(yǎng)分的原則,須“堅持古為今用、以古鑒今,堅持有鑒別的對待、有揚棄的繼承”。
有人敏銳地指出,這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要火的節(jié)奏啊!
“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蘊藏著解決我們所面臨困難的啟示,可以為治國理政和處理國際關系提供幫助。”比利時西弗蘭德大學孔子學院中方院長肖余春說。
“當前,中國日益深入地融入世界,弘揚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就顯得尤為迫切。儒學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根本,要在國際上弘揚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就要大力傳播孔子的著作和學說、傳播儒學。”傅增有說。
中國取得了令人矚目的經濟成就,正在現(xiàn)代化的道路上高歌猛進。今天重提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性,不僅為世界各國和平共處提供參考,也為加強道德建設提供思路。
西班牙《環(huán)球亞洲》雜志社社長伊萬·馬涅茲說: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已經融入了中國人民的血液和基因,是當前中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營養(yǎng)來源,也是中華民族不斷開拓創(chuàng)新、奮發(fā)向上的重要精神動力。
大大有關文化的連珠妙語,讓人印象深刻。
“不要看到別人的文明與自己的文明有不同,就感到不順眼,就要千方百計去改造、去同化,甚至企圖以自己的文明取而代之。”
“不同國家、民族的思想文化各有千秋,只有姹紫嫣紅之別,而無高低優(yōu)劣之分。”
“強調承認和尊重本國本民族的文明成果,不是要搞自我封閉,更不是要搞唯我獨尊、‘只此一家,別無分店’。”
大大重視不同文明之間的相互學習借鑒,但不忘強調“去粗取精、去偽存真”。
猜想四:國際社會都將從儒家思想中受益?
1988年,75位諾貝爾獎得主在巴黎集會,呼吁全世界:“人類如果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就必須回首2500年前,去孔子那里汲取智慧。”
為什么要去孔子那里汲取智慧?
儒家思想正視文明的多樣性。一個文明的上升,并不意味著另一個文明的倒下,并非“不是東風壓倒西風,就是西風壓倒東風”。不同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鑒而豐富。只要把儒家“和為貴”思想貫穿大國外交的主線,找到不同文明之間的最大公約數,就可以實現(xiàn)各國文明之間的“永久和平”。
“我們是否要返璞歸真,回到互相尊重的本原?國家之間的你爭我奪從未停止,外力介入又使局面更加復雜,如果各國都吸取一些儒家思想,相互尊重,整個國際社會都將從中受益。”東盟秘書處公共事務主任李鍵雄說。
“東盟有10個國家,經濟發(fā)展水平、語言、文化、生活習慣都不相同,要實現(xiàn)東盟經濟一體化,就要回到互相尊重的基本面,才能實現(xiàn)更大的和平和更好的整合。”在東盟秘書處工作多年,李鍵雄三句話不離本行。
“在如何處理好創(chuàng)新和傳承的關系、吸納外國文化和本國文化建設的關系等方面,埃及都應該向中國好好學習”,埃及蘇伊士運河大學孔子學院埃方院長穆罕默德·扎耶特說。他同時表示:“埃及和中國都是有著燦爛歷史文化的文明古國,應該更多相互借鑒。”
“相互交流、吸收和借鑒,能夠促進和豐富本民族的文化。”哈薩克斯坦文化體育部部長穆哈梅季烏雷說,“習主席提出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倡議,不僅僅是為了中國一國受益,而是謀求為整個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地區(qū)帶來福祉。”
“只有堅持從歷史走向未來,從延續(xù)民族文化血脈中開拓前進,我們才能做好今天的事業(yè)。推進人類各種文明交流交融、互學互鑒,是讓世界變得更加美麗、各國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的必由之路。”習大大的這段話,被各國專家們反復提及。
“在我們努力幫助學生們了解中國、學習中國語言和燦爛文化時,這段講話令人鼓舞。”美國明尼蘇達大學中國中心和孔子學院執(zhí)行主任瓊·布熱津斯基有些激動。
“美國所提倡的價值觀只是構成國際外交思想基礎的一部分,當今世界仍然不太和平,很多地區(qū)還很貧窮,這也證明了美國的價值觀遠遠不能滿足世界的需要。在這方面,中華儒學可以提供很好的思想資源。”傅增有為儒學的未來支了個招。
“不忘歷史才能開辟未來,善于繼承才能善于創(chuàng)新”,外國專家都拍手稱快:大大這話說得太對了!中華文化也應該不斷創(chuàng)新,在新的時代背景下賦予新的內涵。
看專家們怎么說——
“中國夢”就是對儒家思想“和而不同”的繼承和發(fā)展。習主席提出的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倡議更是將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大同世界的思想發(fā)揚光大。——俄羅斯孔子基金會主席列奧納德·別列羅莫夫
中國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就要在繼承中國傳統(tǒng)文化基礎上進行創(chuàng)新。儒家講求“和”,這正是現(xiàn)代世界所缺少的東西,尤其戰(zhàn)亂頻仍的非洲,更需要從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汲取智慧。——剛果(金)金沙薩大學教授姆文當卡
在泰國,孔子學院遍地開花,泰國人的子女在孔子學院不僅可以學習中文,還可以深入了解中國文化的精髓。我身邊的泰國人都知道,孔子是中國最偉大的思想家、文化家。很多泰國人崇拜孔子,認為孔子是中華文化的縮影和名片。而且,很多泰國人都從學習中文開始入門學習孔子思想??鬃铀枷胍呀浽谔﹪幕洗蛏狭松羁痰睦佑?!——泰國開泰銀行資深副總裁蔡偉才
國與國之間文化的交流與融合可以促成文化的發(fā)展與壯大。文明相通,友誼相融。中國文化的發(fā)展并不是孤立的。中國文化吸收了世界各國文化中的鮮活部分,也變得更加豐富。——印度國際大學中國學院院長阿維杰特·巴納吉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