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內民主,是當代中國執(zhí)政黨建設和民主政治建設的重大問題。從執(zhí)政黨自身建設的角度來說,黨內民主是激發(fā)黨的活力的根本途徑,而充滿活力是執(zhí)政黨建設的重要目的。從民主政治建設的角度說,最近幾年我們黨強調以黨內民主推進人民民主,說明我們黨把發(fā)展黨內民主作為發(fā)展人民民主的重要途徑。
從實踐的效果中我們發(fā)現,黨內民主不發(fā)展,黨的組織確實缺乏應有的活力,但也要防止產生組織渙散、紀律廢弛的問題。所以,黨的十六大針對黨內缺乏活力提出“黨內民主是黨的生命”,并推出黨內民主建設的基本思路,強調大力發(fā)展黨內民主,而黨的十七大、十七屆四中全會特別是十八大以來,又著重強調要嚴守黨的政治紀律,維護黨的團結統一。由此可以看出我們黨十分注重黨內民主和集中統一的協調平衡。
為什么必須注重二者的協調平衡?說清楚這個問題,涉及對究竟什么是黨內民主這一基本問題的理論追問。即究竟應當如何正確認知黨內民主的含義問題。這些年來,我們在黨內民主認知問題上的一個誤區(qū),就是把它混同于人民民主。其實,黨內民主與人民民主有著本質區(qū)別。人民民主,本質是人民當家作主,它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的一個奮斗目標,本身就是目的。但黨內民主不同,黨內民主,本質是促進和實現黨員的自覺性、積極性和主動性的充分發(fā)揮。它作為政黨內部的民主,由政黨作為一個組織的根本屬性所決定,只能是手段。
政黨作為一個組織具有什么屬性呢?我們知道,政黨是民眾的工具。對于馬克思主義政黨,鄧小平在1956年黨的八大《關于修改黨的章程的報告》中明確指出:“工人階級政黨不是把人民群眾當作自己的工具,而是自覺地認定自己是人民群眾在特定的歷史時期為完成特定的歷史任務的一種工具。”共產黨何以成為人民群眾的工具?根據歷史唯物論的基本觀點:首先,是因為人民群眾盡管是歷史活動的主體,但在實現維護發(fā)展自身利益的過程中,由于審視問題的長遠眼光并缺乏組織性,難以形成維護自身利益所必需的前提條件,因而難以有效地達到自己的目的;其次,共產黨基于以科學理論武裝和自身嚴密的組織性等為主要內容的先進性,它能夠幫助人民群眾解決其自身解決不了的實現維護發(fā)展自己利益的問題,因而能夠堪當人民群眾工具的重任。這說明,嚴密的組織性是共產黨能夠成為人民群眾工具的根本前提之一。
共產黨之所以具有先進性,一個重要的前提就是,它是一個嚴密的政治組織。其最大特性,就是它把一個個具有相同志向的分散的個體整合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最終產生了“1+1+1>3”的組織效能。
組織何以能夠產生這樣的效能?是因為由分散的個體所建構起來的有機整體,具有使分散的個體“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的功能,可以產生強大的凝聚力和戰(zhàn)斗力。“心往一處想”,就是使全體組織成員在組織的本質性質、目標任務、完成目標任務的途徑方式,以及由此產生的對組織成員所必須具備的要求等問題上凝聚起高度共識,形成共同意志,這為組織的存在發(fā)展提供了根本的前提。但是僅僅“心往一處想”,只是組織整體效能產生的必要條件,還不是充分必要條件,要使組織產生整體效能,還必須做到“勁往一處使”。“勁往一處使”,就是通過建構嚴密的組織體系,保證組織的全部個體的行動高度一致。做到了這一點,組織才能發(fā)揮出組織的效能,產生組織的力量。
正是基于上述道理,高度的集中和統一,即行動一致,從來就是一個組織當然也是作為組織的政黨存在的根本前提,沒有行動一致,就沒有組織,就沒有政黨。就是說,對于一個組織或政黨來說,任何自身建設所實施的重大步驟,就應以保證黨的行動一致作為實踐的根本指向。這個道理,對我們把握黨內民主實質以及如何推進黨內民主建設具有重大意義。
政黨為什么需要黨內民主?如前所述,僅僅強調黨的行動一致,雖能產生組織的力量,但是組織的力量卻有大小的天壤之別。有的組織能夠充分調動組織成員的積極性、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有的組織卻難以做到。之所以產生這樣大相徑庭的結果,關鍵就在于組織成員積極性、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是否得到了有效的發(fā)揮。這對于一個組織力量的大小具有決定意義。正因為如此,每個政黨都想發(fā)揮黨員積極性、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并由此產生了發(fā)展黨內民主的問題。因此,黨內民主的實質,就是通過發(fā)揮黨員的積極性、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造就黨的組織的生機和活力,使黨更好地發(fā)揮組織效能的制度。
黨內民主的上述實質從根本上決定和制約著推進黨內民主建設的基本規(guī)律。為此,發(fā)展黨內民主必須注意以下幾點。
其一,黨內民主的基本要求是發(fā)揮黨員的積極性、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由于政黨是承載使命的政治組織。加入組織的每一個成員,是在認同黨的綱領的前提下被吸收入黨的。因此,每個黨員在享受黨的組織賦予的權利的同時,有著對組織明確的義務。對于馬克思主義政黨的黨員來說,由于黨是人民的工具,每一個黨員是抱著為人民服務的崇高目的入黨的,這就決定了入黨后一切必須以此為準繩。在此基礎上發(fā)揮積極性、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
其二,發(fā)展黨內民主要有“上限”思維。由于政黨是承載著人民群眾賦予崇高使命的政治組織,包括黨內民主建設在內的黨的建設一切措施都必須以能夠承載這一使命為前提,因此一方面要積極發(fā)展黨內民主,另一方面黨內民主必須具有“上限”思維。黨內民主的“上限”就是維護政黨作為一個承載使命的政治組織所必須具備的有機統一。黨內民主的著眼點和落腳點是為了使黨更好地發(fā)揮組織的效能。由于行動一致是保證組織發(fā)揮這樣效能的根本前提之一,所以黨內民主必須保證黨的組織更好地行動一致,這就明確規(guī)定了黨內民主的“上限”。這就決定了黨內民主是一種有限度的民主。發(fā)揮黨員的積極性、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必須以更好地保證黨的組織的行動一致為根本指向。一切損害黨的集中統一的黨內民主,都違背了發(fā)展黨內民主的初衷。
其三,要解決黨內存在的問題,必須發(fā)展人民民主來監(jiān)督和約束執(zhí)政黨所擁有的公共權力。從以上角度分析,不是反對發(fā)展黨內民主,而是根據政黨作為一個組織的特點揭示了其存在發(fā)展必須遵循的一個基本規(guī)律。正因為黨內民主是有限度的民主,我們主張要積極發(fā)展人民民主。還是毛澤東當年在回應如何跳出歷史的“周期律”時所指出:“只有人民監(jiān)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來負責,才不會人亡政息!”時代的發(fā)展要求我們必須根據中國實際,加快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進程,通過推進以規(guī)范執(zhí)政黨公共權力的使用為主要內容的政治體制改革,充分保證人民的權利,才能保證我們黨作為人民群眾工具這一本質不變質,才能真正解決當前黨內存在的各種不良現象和消極腐敗的問題。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