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能、勤、績、廉”,是我們選用和評價干部時著重考察的五個方面。從這幾字的次序看,“廉”排在末位。在各種語境中,次序排列往往有一定講究,孰先孰后,都有著某種依據(jù)或道理。例如,“德”排在第一位,就包含著“以德為先”的意思。那么,“廉”排在最后是為什么?
是“廉”這個標準最不重要嗎?顯然不能這樣理解。要弄清其中的原因,首先必須了解這個排序的形成歷史。
我們黨和國家選用評價干部的標準,有一個逐步形成和完善的過程。延安時期,在黨的六屆六中全會上,毛澤東作了題為《中國共產(chǎn)黨在民族戰(zhàn)爭中的地位》的報告,提出“才德兼?zhèn)?rdquo;的干部標準和“任人唯賢”的干部路線。新中國成立后很長一段時間里,“紅”和“專”成為評價干部的主要標準,雖然其具體內(nèi)容發(fā)生了一些變化,但實質(zhì)是“德”和“才”在當時政治環(huán)境下的另一種表達形式。
改革開放后,以“德”、“才(能)”為基礎(chǔ),考核干部又增加了“勤”和“績”這兩個方面。1979年,中共中央組織部下發(fā)《關(guān)于實行干部考核制度的意見》,其中第一條明確提出:“干部考核的標準和內(nèi)容,要堅持德才兼?zhèn)涞脑瓌t,按照各類干部勝任現(xiàn)職所應具備的條件,從德、能、勤、績四個方面進行考核。”1993年實施的《國家公務員管理條例》,以及1995年中共中央印發(fā)的《黨政領(lǐng)導干部選拔任用工作暫行條例》,都沿用了這個標準。
2002年,中共中央印發(fā)《黨政領(lǐng)導干部選拔任用工作條例》,與原《暫行條例》相比,它的一個重要變化,就是在“德、能、勤、績”之后增加了“廉”的要求:“考察黨政領(lǐng)導職務擬任人選,必須依據(jù)干部選拔任用條件和不同領(lǐng)導職務的職責要求,全面考察其德、能、勤、績、廉,注重考察工作實績。”2006年實施的《公務員法》,在公務員的考核方面,也明確采用了這個新的標準體系。
通過上述歷史回顧可以看出,從“才德兼?zhèn)?rdquo;,到“德能勤績”,再到“德能勤績廉”,我們評價選用干部的標準經(jīng)歷了一個逐步完善的過程。由于“廉”這條標準提出得最晚,相應地它的位次就排在了最后。就是說,“廉”排在末位是歷史形成的,并不意味著它的重要程度最低。
應該看到,“廉”這條標準的加入,使干部評價標準更為全面,也更有針對性。從人力資源管理的角度看,“德才兼?zhèn)?rdquo;和“德能勤績”的標準具有普適性,適用于每個崗位、每個人的考核評價。在一個組織中,即使是最基層沒有任何權(quán)力的員工,也可以按照這四條標準進行考核。而“廉”這條標準,是專門針對各種干部或管理人員制定的,因為他們手中都握有一定的權(quán)力,存在以權(quán)謀私、損公肥私的可能,所以必須嚴格約束他們的行為,要求做到清正廉潔,克己奉公。
“廉”字被排在末位,除了從歷史角度分析外,還可以從以下兩個角度進行解讀。
第一,廉是對干部最低標準的要求,所以把它排在最后一位。“廉”排在最末位可以理解為,它是底限,是對干部的最低要求。權(quán)力就是責任,干部就是公仆,領(lǐng)導就是服務。人們選一名干部,是要讓他運用被賦予的權(quán)力,發(fā)揮自身能力,為集體利益盡心盡力。正所謂:“吏不畏我嚴而畏我廉,民不服我能而服我公。”如果在廉潔方面不過關(guān),出問題,就跌破了底限,也就失去了當干部最起碼的資格。這樣的干部,無論能力多強,干勁多大,對整個集體都有害而無益。因此,對于貪腐的干部必須“零容忍”,實行“一票否決”。從這個意義上說,廉這個標準雖然出現(xiàn)得最晚,但“后來居上”,在評價干部時要首先考慮。如果把干部的評價結(jié)果比作一串數(shù)字,那么廉就是很多“0”前面的“1”,這個“1”沒有了,干部的一切都將是“0”。
第二,廉是對干部極為重要的要求,所以需要突出強調(diào)。“德”是堂堂正正做人,“廉”是清清白白做官。仔細辨析會發(fā)現(xiàn),廉實際上是德的一項內(nèi)容,它是一種公德、“官德”,其本質(zhì)是處理好公與私的關(guān)系問題。做人是做官的前提,一個真正有德的干部,必定是一個廉潔的干部,而干部貪腐,則反映了道德人品的缺失或淪喪。既然強調(diào)“德才兼?zhèn)?,以德為?rdquo;,又把“廉”專門列出來,是否為畫蛇添足?當然不是。正是因為廉潔太重要了,所以要把它從廣義的道德標準中挑出來單列,加以重復強調(diào)。當前,許多領(lǐng)域腐敗問題相當突出,公款亂花、公權(quán)私用等現(xiàn)象比較常見,在這種情況下,強調(diào)廉潔具有特殊的現(xiàn)實意義。作為干部,絕不能認為廉潔問題是小節(jié),而應當像習近平總書記所要求的那樣,大公無私、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公而忘私。
(作者系河南廣播電視大學教師)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