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銷策略
記者觀察發(fā)現(xiàn),送孩子到早教機構(gòu)“學習”的父母多是“80后”,而且大多為“白領”一族,孩子平均“入學”年齡為三個月左右,最小的還未滿月就被爸媽抱去“上課”。
當被問及為什么帶孩子到早教機構(gòu),得到最多的答案是“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圖片:5月24日,孩子們正在濟南泉城廣場舉辦的“迎六一親子運動會”沙灘挖寶賽上比賽。)
據(jù)了解,為吸引家長眼球,一些早教機構(gòu)的“噱頭”可謂五花八門,甚至打出“如果您的孩子出生第三天開始早教,已經(jīng)比同齡人晚了兩天”的廣告語。“課程”除水療、瑜伽之外,還包括“右腦開發(fā)”“手腦并用”“邏輯思維開發(fā)”“幼兒經(jīng)濟學”等。
打“親子牌”也是早教機構(gòu)常用的營銷策略,記者采訪發(fā)現(xiàn),平均一個孩子有兩個家長陪伴,有的甚至“全家總動員”。
華東師范大學教授、學前教育專家華愛華認為,時下很多早教機構(gòu)模糊了針對兒童的“早教”與針對家長的“早教指導”兩個概念,一些“親子教育”既不能讓孩子玩得開心,也難以對家長的育兒行為有所指導。
(圖片:5月23日,青島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博覽園,小朋友和家長一起制作風箏。)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陶文昭認為,為孩子提供怎樣的早期教育,應以家庭的經(jīng)濟條件和孩子的自身情況為準,不應“拔苗助長”,更沒有必要為家長的“面子”而占用孩子的游戲時間。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