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輿論處于意識形態(tài)的最前沿。做好輿論引導工作,關系道路和方向,關系人心和士氣,關系中心和大局,是新聞宣傳工作的重中之重,是意識形態(tài)工作的重要內(nèi)容。習近平同志高度重視輿論引導工作,就如何做好新形勢下的輿論引導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這些重要論述,充分體現(xiàn)了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是我們做好新形勢下輿論引導工作、鞏固壯大主流思想輿論的科學指南。
定力與自信:做好輿論引導的思想根基
定力與自信,是習近平同志反復強調(diào)的重要問題。有定力,才能堅守立場、堅持原則,不被表象所惑,不為干擾所動,不為風險所懼;有自信,才能態(tài)度堅決、意志堅定,始終沿著正確道路前進,始終具有那么一股子氣兒呀、勁兒呀,始終保持良好精神狀態(tài)和工作作風。新聞宣傳處于社會輿論的風口浪尖,更要增強定力與自信,不斷夯實輿論引導的思想根基。
有定力,首要的就是堅定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昂然挺立的強大精神支撐和不懈奮進動力,更是共產(chǎn)黨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和永葆本色的根基。有人會說,我們黨成立90多年了,要堅守什么樣的理想信念還不清楚嗎?本來是十分清楚的,這就是共產(chǎn)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就是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然而一個時期以來,有的人理想幻滅、信念動搖、精神迷失,對這些都不信了、或是忘記了,都不講了、或是不敢講了。正因如此,習近平同志一再強調(diào),理想信念是共產(chǎn)黨人精神上的“鈣”,沒有理想信念,或者理想信念不堅定,精神上就會“缺鈣”,就會得“軟骨病”。這句話既確有所指,又大有深意。新聞宣傳是在人的頭腦里搞建設,新聞宣傳工作者更要在理想信念上堅定不移,做到“讓人信先得自己信”。
有定力,最重要的就是講政治。當前,輿論形勢十分復雜,各種信息真假難辨,各種聲音此起彼伏。講政治,就是要在紛繁復雜的輿論環(huán)境中,毫不動搖地堅持黨管媒體、政治家辦媒體,堅持正確政治方向,堅決同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堅定宣傳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就是要增強政治敏銳性和政治鑒別力,在觀察認識問題時堅定立場,校正角度,得出正確的結論,既不能以西方為標準來看,也不能不知不覺以西方標準來看;就是要堅持正確輿論導向,在宣傳報道中把握好方向、原則、節(jié)奏、力度,既不左右搖擺,也不感情用事。堅持講政治,我們就會有“亂云飛渡仍從容”的戰(zhàn)略定力。
定力不是憑空而來的,而是源于自信。我們的自信是什么?就是習近平同志反復強調(diào)的“三個自信”,即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同缺乏理想信念一樣,現(xiàn)在有些同志也不夠自信,覺得我們的政治制度不行、價值觀念不行,這也不行、那也不行,總之,“西方的月亮就是比中國圓”。事實果真是這樣嗎?當然不是。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們的成就舉世矚目,我們的進步有目共睹,我們今天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這些變化、成就和進步的背后,不正是政治制度和價值觀念的有力支撐嗎?在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20周年座談會上,習近平同志特別講了一段話:“站立在960萬平方公里的廣袤土地上,吸吮著中華民族漫長奮斗積累的文化養(yǎng)分,擁有13億中國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們走自己的路,具有無比廣闊的舞臺,具有無比深厚的歷史底蘊,具有無比強大的前進定力。中國人民應該有這個信心,每一個中國人都應該有這個信心。”這就把我們自信的理由,把自信與定力的關系,講清楚、講透徹了,為我們增強輿論引導自信提供了根本遵循。
增強輿論引導自信,關鍵在于準確把握自身優(yōu)勢、清醒認識自身不足、科學判斷未來發(fā)展。準確把握自身優(yōu)勢,就是要看到我們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總體上是好的,是有獨特優(yōu)勢的,是適應我國國情和發(fā)展要求的;清醒認識自身不足,就是要看到我們在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方面還有許多亟待改進的地方,在完善國家治理體系和提高國家治理能力上需要下更大氣力;科學判斷未來發(fā)展,就是要在準確把握這兩者的基礎上,不斷完善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梢哉f,我們的自信具有無比深厚的歷史底蘊和無比堅實的現(xiàn)實基礎。對此,國外許多政界人士和專家學者是承認的,也給予很多好評,倒是我們有些同志稀里糊涂、懵懵懂懂,不敢講、不愿講。我們必須增強自信,旗幟鮮明、滿腔熱忱地宣傳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鼓舞信心斗志、凝聚智慧力量、奮力攻堅克難,堅定不移、卓有成效地推進黨和國家事業(yè)發(fā)展。
大局與大勢:做好輿論引導的認識前提
習近平同志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指出:“宣傳思想工作一定要把圍繞中心、服務大局作為基本職責,胸懷大局、把握大勢、著眼大事,找準工作切入點和著力點,做到因勢而謀、應勢而動、順勢而為”。在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一次會議上他又強調(diào),“要善于觀大勢、謀大事”。中心與大局是統(tǒng)一的,大勢與大事是相連的,要圍繞中心必須胸懷大局,要抓好大事必須把握大勢。做好輿論引導,關鍵在于知大局、明大勢。只有對大局、大勢了然于胸,才能進退有度、應付自如;如果胸中無數(shù)、局勢不明,必然進退失據(jù)、手忙腳亂。
胸懷大局,就要從大局上著眼,在大局下行動,服從服務于大局。我們黨是一個團結統(tǒng)一的馬克思主義政黨,講大局、顧大局,這是黨的光榮傳統(tǒng)和政治優(yōu)勢。新聞事業(yè)是黨和國家事業(yè)的重要組成部分,理所當然要講大局、顧大局,識大局、為大局。我們要胸懷國內(nèi)國際兩個大局、黨和國家工作大局、全面深化改革全局,把各種問題放到大局中去考慮、去掂量。只有這樣,輿論引導才能找準出發(fā)點和落腳點,明確定位、把好導向,提高原則性、系統(tǒng)性、預見性和創(chuàng)造性。否則,就可能以偏概全甚至產(chǎn)生誤導,影響或干擾大局。
把握大勢,就要做到因勢而謀、應勢而動、順勢而為。我國古人深知“勢”的重要和知“勢”的不易。比如,“雖有智慧,不如乘勢”“善弈者謀勢,不善弈者謀子”,等等。新聞工作者更要注意研究“勢”、把握“勢”。“勢”包括形勢、走勢、態(tài)勢,既要從經(jīng)濟、政治、文化、社會等方面來分析,也要從國際國內(nèi)的角度來理解。因勢而謀,就是要提高洞察力,對那些趨勢性、苗頭性的問題進行敏銳觀察、作出科學判斷;應勢而動,就是要提高應變力,在看到事物發(fā)展的“勢”之后,及時行動、沉著應對,加強引領引導,不能落后落伍;順勢而為,就是要提高駕馭力,既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又借助事物自身發(fā)展的力量,有所作為,有效作為。
胸懷大局、把握大勢,要求全面認識當代中國、客觀看待外部世界。我們是在全面對外開放的大背景下開展輿論引導的,必須正確看待當代中國和外部世界。在這個問題上,存在著不少模糊認識和錯誤觀點:有人抓住一點、不及其余,把我國當前形勢說得一團糟;有的故意把點上的問題說成是面上的問題,把具體的問題說成是體制的問題,混淆視聽;有人總覺得西方什么都好,試圖用西方的政治制度和模式來改變中國;等等。我們的新聞報道,也有看國外講好的方面多、講國內(nèi)挑毛病多的情況,沒有一碗水端平。在世界輿論格局中,依然是“西強我弱”,西方一些媒體一會兒是“中國威脅論”,一會兒是“中國崩潰論”,報道十分片面。做好輿論引導,就是要糾正西方的輿論偏見,廓清他們的輿論蒙蔽,向世界展示一個全面、真實、立體的中國。同時,對于外部世界發(fā)生的事情,也要秉持客觀、全面、真實的原則,好的要報道,不好的也要報道。只有這樣,才能反映一個完整的現(xiàn)實世界。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