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問題很少有人能夠回答
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價值理念在今天有沒有意義?如果有,都有哪些意義?
中國是一個文化體的國家,創(chuàng)造了非常燦爛的古代文明,但我們也經(jīng)歷了近代的積貧積弱和對外交往當中的屈辱,所以中國走向現(xiàn)代的過程是一個艱難的過程?,F(xiàn)在我們國家強大了,世界影響力增大了,國民享受到了實惠,大家都感到一種榮耀。但是,我們似乎應該有更多的尊嚴和榮譽,如果用這個標準來要求,我們還很不夠。
我們已經(jīng)做的和應該做的,中間還有很大的差距。特別是在精神追求上和道德建構(gòu)上,這是我們面臨的非常迫切的問題。問題的核心是文化和精神價值的建構(gòu),中國人怎樣建立自己的尊嚴?怎樣活得更有面子?內(nèi)心世界的價值體系如何建立起來,或者說怎樣建立我們的精神信仰,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問題。
信仰是什么?不要以為只有信仰宗教才有信仰。佛教傳到中國以后,走向兩個方向,一個方向往知識分子層面走,形成了禪宗,禪宗是一種質(zhì)變,禪宗雖然是本土宗教,但終極關懷的性質(zhì)看不出來。另外一個途徑就是民間宗教、生活佛教,大量的在民間。從古至今,社會各地香火都很盛。中國的文化人、知識分子信仰什么,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很少有人能夠回答這個問題。
禮義廉恥應該是社會公認的價值
傳統(tǒng)價值理念在今天的意義,我想在儒家話語背景之下尋找。我反復研究中國幾千年的文化傳統(tǒng)當中有沒有一些恒定的、穩(wěn)定的,具有永久意義的價值理念?幾千年以來,一些最基本的價值理念,不僅是永恒的,而且具有普遍意義。這個價值跟西方價值可能是不同的,但可以互相闡述和交流。
比如誠信。誠信是中國文化里面非常重要的價值理念,孔子講的民不信不立,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我們在《論語》里面,在《孟子》里面,可以看到孔子和孟子對誠信的闡述,而且把誠信置于很高的位置。另外在《中庸》和《大學》里面,講誠信更為集中。
中國文化里面對于誠信的論述,內(nèi)里有誠,外面才能有信。所以《易經(jīng)》講,一個人道德的進步,忠信是起點。所以誠信是具有樸實價值的意義,全世界的人都不能不講誠信。我們錯誤地認為無商不奸,可是中國的傳統(tǒng)里面,有儒商的傳統(tǒng),一些真正的大企業(yè)家、經(jīng)營者,都是靠誠信立命,沒有誠信最后他都站不住腳。
敬,屬于《六經(jīng)》里的概念。包括對他人的尊敬,尊敬師長、尊敬長輩。敬的概念是指一個人,一個單獨的生命個體“自性”,是人性本身深處的東西。敬,體現(xiàn)了人的自尊、自重,以及自我的尊嚴,這是敬。中國文化當中,很多重要的理念,它的核心內(nèi)容、精神核心是敬。
孝,要單獨講孝會遇到很多矛盾,孔子、孟子講的孝,以及《孝經(jīng)》里面講的孝有所區(qū)別。“不孝有三無后為大”,身體發(fā)膚授之父母,這也是孝。我們的身體發(fā)膚是父母給的,不能受傷。還有“父母在,不遠游”,我們能做到嗎? 敬的價值理念,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當中,是非常重要的。
孔子講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志??鬃又v的匹夫不可奪志,這個志是什么?以往很容易把志解釋成理想、抱負、愿望、期待,其實不是。那么“志”是什么?《孟子》講威武不能屈、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是謂有大丈夫精神。大丈夫精神就是內(nèi)心的“志”,自古以來中國就是這個傳統(tǒng),不吃嗟來之食,你不尊重我的尊嚴,我不吃。而這種內(nèi)心的約束,主要是敬,這種自信的莊嚴,并不是說有文化,讀書人能做的。讀書人很重視,沒有文化的人,也可以擁有這種自信的莊嚴。
還有一個概念“廉恥”。《中庸》里面講,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這是中國的表達方式。知、仁、勇,這對于一個人的修為來講,就是志。你要知道這三種,你就知道什么是修身了。
社會要講社會公認的價值,禮義廉恥應該是社會公認的價值。
和而不同是中國人面對世界的原則
在傳統(tǒng)思想里面,還有一個“恕”。
什么叫恕,孔子解釋得非常清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能看出華夏民族、中華民族的高懷雅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西方的評價非常高,很了不起。不要強加于人,要將心比心,要換位思考。
當然,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里面,我還非常重視“和”與“同”。中國文化的傾向,不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弄得那么緊張,不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看做不可調(diào)和,和而不同,是中國人面對這個世界的原則。不同,也可以共住一個地球,中國人和外國人,到底是差異大,還是相同之處大,我個人認為是相同的地方多,差異的地方小。
中國文化主張對話,這個思想在宋代的哲學家張載那里得到了印證。這個世界有差異,但差異不必然發(fā)展為沖突,沖突不必然發(fā)展為一個死舞臺,而是可以“和”為解。大家想想如果用這個觀點看待今天的時代,不是有很多可以解決嗎?當然這不是一方面,而是彼此雙方的,需要溝通和對話。
21世紀已經(jīng)過去10多年了,20世紀發(fā)生了兩次世界大戰(zhàn),21世紀人類要活得更好,中國文化里面“和”的思想是要你正確認識這個世界的生存狀況,認識人類自己尋找解決之道。我剛才也講,欺負上來了,找上門來了,中國人也是有勇氣、有智慧戰(zhàn)勝殘暴的勢力。但我們主張這個世界應該和諧,應該有話好好說,因此需要看到別人的長處,看到不同人類的好。
康德有一句話說“道德理性有永恒的價值”。我講的誠信,我講的敬、知恥,羞惡之心,以及關于“和”的觀念等,在今天完全沒有過時,這就是在中國文化里面一些最重要的,也是永恒的價值觀念。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