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時光荏苒,到今年5月14日,焦裕祿同志辭世整整50年了。五一假日,我撥通了老朱的電話。他已退出領導崗位,開始了人生第二個黃金期的美好生活。談及習近平總書記親赴蘭考指導教育實踐活動,特別是總書記再次瞻仰焦裕祿紀念館并發(fā)表重要講話,指出焦裕祿精神過去是、現(xiàn)在是、將來仍然是我們黨的寶貴精神財富,永遠不會過時,要求全黨把焦裕祿精神作為一面鏡子,深學、細照、篤行,我們都很興奮。我們憶起2009年4月1日,時任國家副主席的習近平同志專程到蘭考,參觀焦裕祿事跡展,就學習弘揚焦裕祿精神作重要講話,親臨焦家小院看望焦裕祿親屬,一一道出子女名字,與當年“看白戲”的孩子對號的情景。老朱告訴我,今年3月17日,習總書記在蘭考焦裕祿紀念館再次親切接見焦裕祿子女??倳涥P(guān)切地詢問他們身體情況和子女情況。焦守云說:“我們一定傳承好父親的精神,保持家教家風。”
這一信息使我怦然心動,十多年來與焦家后人接觸所感受到的那種極可寶貴的東西,愈發(fā)變得鮮明而顯豁起來。我想起當年蘭考縣城關(guān)鎮(zhèn)漁場為讓身患肝病的焦裕祿補補身體,送來了十多條活魚,焦裕祿回家后對嚷著要吃魚的孩子進行教育,把一桶活魚送回漁場;縣救災辦看到焦裕祿穿的棉襖實在破得不成樣子,悄悄給他撥了3斤救濟棉花,當女兒拿著棉花票高興地嚷著要給爸爸做新棉襖時,焦裕祿疼愛地對孩子說,這些棉花是國家用來救濟災民的,公家的便宜不能沾;大女兒焦守鳳初中畢業(yè)后想到縣機關(guān)當打字員,焦裕祿提出要么到機關(guān)打掃衛(wèi)生,要么去供銷社咸菜廠當腌咸菜的工人,并做通她的工作高高興興去咸菜廠上班;為在孩子心里打下勞動光榮的烙印,焦裕祿經(jīng)常領著孩子們在收獲過的大田里拾麥穗、復收紅薯和花生,然后全部交到生產(chǎn)隊;焦裕祿家庭生活比較困難,可他堅決拒絕領救濟,用過的一條被子上有42個補丁,褥子上有36個補丁,女兒焦守云登上天安門城樓時,穿的是帶補丁的褲子,赤腳穿一雙布鞋……
簡樸的生活,嚴格的家規(guī),正是家風這所無形但卻可以定格人的一生的特殊學校,奠定了焦家后人正確而堅實的人生軌跡。你們干好了是焦裕祿的孩子,干不好也是焦裕祿的孩子。焦裕祿的妻子徐俊雅生前時常這樣教誨后代。星流月轉(zhuǎn),潮起潮落,焦裕祿的兒孫,這些籠罩在光環(huán)下卻恪守家訓家規(guī)的傳人們,不伸手,不特殊,誠實勞動,自食其力,在各自的人生舞臺上努力做好黨員、好干部、好公民,盡其所能播布和詮釋焦裕祿精神。從老朱口中得知,如今,焦家兒孫共27人,第三代10個孩子有一半打工或待業(yè),誰也沒搞特殊化。習總書記再次接見焦家子女那天,兩代人齊聚焦家小院,按照總書記的勉勵和囑托,著眼傳承光大焦裕祿精神,面向新的實際充實完善了父母創(chuàng)立的家規(guī)。
我忽然想起那個在我心中翻騰了半輩子的不準“看白戲”的故事,就勢問道,當年“看白戲”的那個孩子是老幾呢?老朱啞然一笑:嗨,那不就是大兒子焦國慶嘛!說起來他還是你們沈陽軍區(qū)的呢!他在部隊21年,當過董存瑞生前所在班班長、所在連連長,后來當了營長、副團長,被評為軍區(qū)優(yōu)秀共產(chǎn)黨員,后轉(zhuǎn)業(yè)回河南開封工作,現(xiàn)已退休。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風是世風的縮影。一個家庭半個世紀賡續(xù)有致、流布不衰的家風,浸潤著黨的宗旨和優(yōu)良傳統(tǒng),又折射出世相萬態(tài)和人間真情。東漢有賢人云: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弘揚焦裕祿精神,從匡正家風引領世風,不正是黨員領導干部以上率下的現(xiàn)實課題么!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