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波羅神廟又稱德爾斐遺址(下文均用阿波羅神廟稱呼),英文名為Temple of Apollo Epicuriusat Bassae,由于歷史影響深刻,將古希臘建筑風格凸顯,更是反映了古希臘的信仰為后世留下了眾多了解歷史的線索,因此1987年被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它位于希臘伯羅奔尼撒半島的巴賽市。它是公元前6世紀由暴君Lygdami所建立的,但由于工程太過浩大艱巨,一直至現(xiàn)在無法完成,最后連建造神廟的大理石都被改變用途去建城堡了。
巴塞阿波羅神廟
在古希臘時代阿波羅神廟被認為是世界的中心也是古希臘的宗教中心和統(tǒng)一的象征。神廟區(qū)還有露天劇場和圣路,圣路兩旁有希臘各邦為供奉諸神而興建的禮物庫、祭壇、紀念碑、柱廊等。阿波羅神廟迄今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是愛奧尼亞柱式建筑風格的代表作,而且是古代最大的雙柱式的神廟。由于神廟底下有神泉流淌,并且以預言大師阿波羅的名字命名,古代的許多阿波羅的信仰者為預測他們的未來曾千里迢迢從各地來到這里,而今天的世人來此一游也會感嘆不盡:但愿阿波羅保佑我們的未來!
阿波羅神廟之神話傳說
古希臘人信仰奧林匹斯諸神,其中偉大的太陽神阿波羅被認為是希臘精神的象征。阿波羅是古希臘神話中最著名的神祗之一,傳說他是眾神之王宙斯的親生兒子,作為十二主神當中最有影響力的神,他代表著光明與預言。傳說,早在公元前2千年,阿波羅神廟所在地便已有人居住。此地最早的神是加伊婭,后來阿波羅殺了替加伊婭守護神壇的巨蟒皮托,后人在當?shù)匦藿松駨R以紀念阿波羅。
也有傳說稱阿波羅神廟是米勒圖斯(Miletus,靠近狄迪姆北約20公里的古鎮(zhèn))的一位叫布朗考斯(Branchos)的年輕人所修造的。阿波羅曾收布朗考斯為弟子,教授預言的秘訣,并派他守護神圣的月桂樹(在古希臘、羅馬月桂樹作成飾冠表示勝利和榮耀)。布朗考斯在看護月桂樹的地方修了一座神廟,并和他的繼承者一直成為廟的守護者。所以神廟曾經(jīng)以布朗考斯的名字命名,后來為紀念阿波羅,改為阿波羅神廟。
為了紀念阿波羅修建的神廟
阿波羅神廟之所以非常著名并非完全因為太陽神阿波羅,在神話里阿波羅神廟所處的德爾斐地區(qū)也是非常著名的地方,依據(jù)希臘傳說記載,宙斯命令兩位天使去尋找地球的中心。他派遣一個去東方,另一個去了西方。她們兩人在德爾斐相遇,因而斷定這就是地球的中心。宙斯便在此處樹立了一塊石頭,并將這里當成宇宙的中心,后來這塊石頭也被人稱為世界的“肚臍”。
在阿波羅神廟中還有著古代流傳下來的兩句箴言,據(jù)傳說是由古希臘“七賢”刻在墻上的,第一句是γνωθι σεαυτ?ν(認識你自己)。第二句是μηδεν αγαν(凡事勿過度)。兩句話包含了審視自己與過猶不及這樣的含義,它們也為后人指引了修身的方向。
阿波羅神廟之建筑特色
遺址的阿呈方形,四周有墻。由神廟區(qū)東部偏南的大門進入圣地,有“之”字形大道沿山而上,可達于阿波羅神廟和露天劇場,此即古時所稱之“圣路”,路兩旁有希臘各邦為供神而興建的“禮物庫”、祭壇、紀念碑、柱廊等,包括從前6世紀到前2世紀的希臘各時代建筑代表作,其中已部分修復的有雅典、錫夫諾斯、尼多斯等城邦的禮物庫。阿波羅神廟始建于公元前7世紀,曾經(jīng)在公元4世紀被燒毀,后來又重新改造,中間曾數(shù)度被毀,前370年-前330年最后一次重建。廟長約60米,寬約25米,東西端各有6柱,南北面各15柱,全用石料精制。該廟被希臘人視為世界中心所在,在古代崇拜極盛。在神廟和各邦禮物庫中發(fā)現(xiàn)不同質(zhì)地的眾多雕像,其中著名的戰(zhàn)車御者銅立像約作于前475年,是早期古典雕刻的杰作。
阿波羅神廟之建筑特色
另有一尊立于愛奧尼亞式柱頭上的大理石有翼獅身人面像,形象別致。此外還發(fā)現(xiàn)有獻神鼎、缽、碑志和銘文等,它們對研究希臘歷史和文化有重要意義。還有一處劇場是在4世紀建造的,此前它是一個進行雙輪戰(zhàn)車賽跑和角斗的大運動場。圣路兩旁排列有紀念大事件的紀念碑,古代還擺放有各州城市為感謝阿波羅助戰(zhàn)勝利所做的貢獻而獻上的雕像和禮物。
阿波羅神廟之興衰沿革
阿波羅神廟在古希臘時代被認為是世界的中心也是古希臘的宗教中心和統(tǒng)一的象征。遺址系阿波羅神廟所在地,以該廟的女祭司皮提亞宣示的神諭著稱。阿波羅神廟始建于公元前7世紀,后因火災和地震破壞曾幾度重修。390年,信奉基督教的羅馬帝國皇帝狄奧多西一世下令封閉屬于多神廟的阿波羅神廟。此后,這里的廟宇等建筑逐漸坍毀。
阿波羅神廟在古希臘時代被認為是宗教中心和統(tǒng)一的象征
古希臘時期,德爾斐實行貴族寡頭統(tǒng)治,高官、祭司和元老院議員多由多利安貴族擔任。它對希臘許多城邦的政治活動和移民活動有所影響。從公元前582年起,這里每4年舉行一次盛況僅次于奧林匹亞的皮托運動會,公元前4世紀中期,弗西斯當政者為奪取廟產(chǎn),與底比斯等其他希臘城邦發(fā)生“神圣戰(zhàn)爭”。戰(zhàn)爭為馬其頓王腓力二世的南進提供了機會。不久,希臘本土,包括德爾斐被馬其頓所統(tǒng)治。公元前2世紀中葉又被并入羅馬版圖。德爾斐遺址系統(tǒng)的考古發(fā)掘始于1892年,現(xiàn)已將神廟區(qū)的所有古建筑清理出來,并建有博物館。
阿波羅神廟之身臨其境
若是你站在阿波羅神廟處環(huán)視四周,你可以看到遠處的泰耶圖斯主峰及其后面的伊索穆斯山巨大的卵形山體,然后則是一片汪洋的伊奧尼亞海,以及更遠處的阿卡迪亞群峰。經(jīng)由某種光的奇跡,眼前這種廣袤的景色竟可一覽無遺。對于了解并熱愛伯羅奔尼撒崎嶇不平的地形地貌的人們來說,這種印象是司空見慣的。假如你站著不動,觀察它的全景,那么,地平線盡管從不喪失其縱深,卻也永遠近在咫尺。但若站在這一古老神廟的坑坑洼洼的地面上,透過它那些似乎已把落日余輝融進其血肉之軀的圓柱,這一景觀也就最終獲得了解釋??磥恚@一神廟已被設計成了一個圓形而完美的世界的實質(zhì)上的中心。
阿波羅神廟的優(yōu)美景色
帕特農(nóng)神廟用的是產(chǎn)于彭特利庫斯山的白色大理石,因而顯得玲瓏剔透,光彩照人,阿波羅·伊壁鳩魯神廟則不同,是用灰色阿卡迪亞石灰?guī)r建筑起來的,因而使你的觀察力更加敏銳,使你的好奇心更趨強烈。它的建筑給人以靈感,使你用一種新的方式去觀看這里的山水風光。從建在海拔1,100米高處的這一神廟往四外看去,峰巒、大海,以及在阿爾卡迪耀眼的灰綠色基調(diào)上斑斑駁駁的暗綠色塊,所有這一切才剛不久還似乎是那樣地令人漠然的一個世界,就像一部沒頭沒尾的小說,片刻之間即成了一本打開的書,終于能讓人識透它的真面目了。法國哲學家阿蘭曾稱古建筑“在每個人的視點與人人共有,而人人眼里又各各不一的這獨一無二的世界之間,取得和諧一致的片刻。”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