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雷鋒沒有固定模式。日常生活中,只要力所能及做一些事體現(xiàn)自我價值,也是學習雷鋒精神的一種表現(xiàn)。在松臺街道桂柑社區(qū),“老黨員”施青松發(fā)揮余熱、熱心幫扶鄰里,被喻為奔跑在群眾路線上的“活雷鋒”。
“我們都管他叫‘施老師’,因為他心腸熱、技術高。”同住在桂柑社區(qū)的居民張玉燕夸獎道。正如張玉燕所說,街坊鄰里誰家的電線老化了、水管漏了,總能見到他忙碌的身影。的確,施青松熱心公益,幾十年如一日參加社區(qū)志愿服務,曾先后獲得全國殘疾人康復工作先進個人、溫州首屆鄰里節(jié)十佳“社區(qū)好鄰居”、鹿城區(qū)百名公益標兵等榮譽稱號,是社區(qū)居民身邊的“活雷鋒”。“算算也有10多年了,受過他幫助的居民有上千戶。”社區(qū)副書記陸曉麒贊嘆道。
退休前的施青松是一名無線電工程師。1999年退休后,他主動加入桂柑社區(qū)志愿者隊伍,發(fā)揮自己專業(yè)特長優(yōu)勢,成為社區(qū)的一名義務水電工。記者采訪當天,施青松剛好在幫鄰居修理電水壺。“檢查了一下,是電阻絲斷掉了,這個修起來不難。”施青松邊檢查邊向記者介紹,沒幾分鐘,這臺“罷工”的電水壺就被他修理好了。記者看到,他隨身攜帶的工具箱雖然破舊不堪,但里面線鉗、扳鉗、歐姆表等工具一應俱全。
平日里,他就是帶著這個“百寶箱”時刻準備走家串巷。不久前,桂2幢倆住戶因漏水問題發(fā)生糾紛,導致關系緊張。施青松主動上門檢查,找出漏水的原因是地埋水管破裂導致,于是馬上進行了維修,及時化解了鄰里矛盾。去年除夕夜,柑5幢405的住戶家中保險絲熔斷,大年三十找不到電工,一家人只能干著急。正與家人在吃年夜飯的施青松得知這一情況后,馬上放下筷子趕過去維修……說起學雷鋒,施青松絕對是“資深”志愿者。早在1962年,他就獲得了所在學校的第一批“學雷鋒標兵”稱號。1960年,18歲的他是遼寧錦西海軍第一航空學校下屬第二團的一名飛機無線電維修員
“1958年,我被招到了海軍第一航空學校。2年后分配到第二團,成了一名飛機無線電維修員,一干就是九年。”回憶當年施青松很自豪。在之后的工作中,因為技術精湛、工作細致、態(tài)度嚴謹,施青松還獲得了“一級技術能手”稱號。
一技傍身的施青松,在當兵時代是戰(zhàn)友羨慕的對象,如今靠著這門手藝,他成為深受鄰居喜愛的熱心人。在他的帶動下,越來越多的社區(qū)居民加入到社區(qū)志愿者隊伍。為此,施青松和幾名熱心黨員、群眾成立了“老施百事通工作站”,挨家挨戶發(fā)名片,為居民提供全天候免費服務。
如今,在桂柑社區(qū),施青松的名字家喻戶曉,社區(qū)居民遇到電器故障、漏水困擾等小麻煩,總是第一個想到他。因此,居民親切地給他冠上了“光明使者”的美名。在義務為民服務中,他還充當著更多的角色:社區(qū)圖書義務管理員、治安巡邏員、鄰里糾紛義務調解員等等。2013年,施青松被推選為松臺街道黨代表。他還將繼續(xù)為居民服務,正如他自己所說:“幫助別人,快樂自己。”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