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那個都說哎,沂蒙山好,沂蒙那個山上哎,好風光。”許多人認識沂蒙老區(qū),就是從這首膾炙人口的民歌《沂蒙山小調》開始的?!兑拭缮叫≌{》是1940年由駐沂蒙山區(qū)抗大一分校文工團團員李林、阮若珊兩位同志創(chuàng)作的,以其鮮明的時代性、獨特的民族性和廣泛的群眾性,成為革命精神傳承的形象載體。筆者利用春節(jié)返鄉(xiāng)時間,對小調誕生地——山東省費縣薛莊鎮(zhèn)上白石屋村進行了實地考察走訪,了解其創(chuàng)作、發(fā)展和傳播歷程,并對當前如何利用文藝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了思考。
《沂蒙山小調》的發(fā)展融入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歷史進程,是沂蒙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
1940年,在沂蒙抗日根據地,抗大一分校文工團以文藝宣傳為武器,與反動勢力黃沙會進行斗爭?!兑拭缮叫≌{》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在上白石屋村一間簡陋民房里創(chuàng)作出來的,是一部融思想性、教育性、藝術性于一體的愛國歌曲。歌曲一經傳出,就以其通俗生動的歌詞、美妙動聽的曲調,很快傳遍了魯中、魯南、濱海、膠東、渤海各抗日根據地,后又流傳到華北、東北各抗日根據地,受到廣大軍民的喜愛。
1964年,沂蒙山區(qū)民歌手韋友芹帶著這首歌參加演出,受到陳毅元帥和其他中央首長的稱贊,后被錄制成唱片,在全國引起轟動,不僅傳唱全國各地,而且在世界上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成為蜚聲中外的中國民歌。為紀念小調的誕生,當地政府在村前建了紀念碑亭,亭前一塊巨石上刻著阮若珊女士親筆題寫的一行字——“深深懷念沂蒙山好地方”,寄托了作者對白石屋、對沂蒙山的滿腔深情?!兑拭缮叫≌{》唱出了沂蒙老區(qū)的秀美風光和愛黨愛國的紅色傳統(tǒng),由它折射出的沂蒙精神成為老區(qū)人民開拓進取的強大動力和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
《沂蒙山小調》不僅以其優(yōu)美的旋律給人以藝術享受,而且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和重要的現實意義
誕生于抗戰(zhàn)烽火中的《沂蒙山小調》,至今已被傳唱了七十多年,使得“沂蒙山區(qū)好光風”伴隨歌曲深入人心,也成為一個具有特殊意味的精神符號。
新時期愛國主義教育的經典素材?!兑拭缮叫≌{》等紅色歌曲記載了光輝的革命歲月,蘊含著深厚的歷史情感,體現著堅毅的民族品格,其傳唱有助于人們深入了解中華民族的近代歷史及其偉大精神,更好地在新時期弘揚革命精神,激發(fā)愛國熱情,堅定理想信念。
黨的群眾路線的生動體現?!兑拭缮叫≌{》在百姓中廣為傳唱,走了不折不扣的群眾路線。按下《沂蒙山小調》的播放鍵,眼前躍動的是八百里沂蒙一幕幕“黨為民、民擁黨”的大情大義,講述著干群血肉聯系、軍民魚水深情。紅色歌曲蘊含著依靠群眾、勇于勝利的精神,是黨和人民軍隊無盡的力量源泉。
黨和人民的寶貴精神財富。包括《沂蒙山小調》在內的紅色歌曲積極健康向上、彰顯民族精神,激勵了一代又一代人奮發(fā)向上、熱血沸騰地投身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洪流,講述著先輩們矢志不移的理想信念。無論時光如何流轉,這些承載著豐富的民族文化內涵和高尚革命精神的經典作品,都百聽不厭、歷久彌新。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