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線02月01日訊 雖然浙江不大,但各地的過年風俗不盡相同,從年后辦公室里大伙帶來的特產(chǎn)就可以一目了然。
湖州的帶了蠶花茶、溫州的帶了醬油肉、舟山的帶了鰻魚干、紹興的帶了蝦油雞,至于杭州本地的同事,媽媽自己醬的鴨兒、舅公曬的青魚干、阿姨炒的年糕胖……
除了這些,浙江各地過年,還有哪些經(jīng)典美食呢?讓我們跟著當?shù)氐拿朗程厮褑T去看看吧。
杭州版
“十碗頭”,除夕吃到元宵
特搜員:張英,1984年生
就職于杭州某街道辦事處
張英說,兒時過年特別有味道,臘月初八起,年的味道就開始濃了。
先是淘米、磨粉、蒸粉,通宵排隊打年糕。剛從機器里吐出來的年糕又軟又糯。張英說,現(xiàn)在再也吃不到那時的味道。
買來的雞鴨魚肉開始腌制晾曬,簡單一點的,醬油里一浸就拿出來曬,考究一點的,醬油要煮過,還得放點花椒和茴香。
家家戶戶往那窗口一掛,油光光的醬貨看得人直流口水。
那幾天,五花肉用油豆腐燒成凍肉裝在大面盆里,吃年糕泡飯的時候,挖一塊捂在熱乎乎的泡飯里,肉凍化開后咬一口,咸香的湯汁流得滿嘴都是。
沒有草魚、包頭魚,鰱魚充當了正角色,放點蔥姜、青蒜紅燒,小火滾透了以后分裝到碗里。來客人的時候端一碗,偶爾碰到大方的鄰居,燒好了凍魚會挨家挨戶分一圈。
說到這里,肉圓子出場。媽媽燒火,外婆剁好細細的肉末,用手一個一個搓到滾開的鍋里。肉圓子浮起來后,撈到一個搪瓷盆里放著,燒湯的時候隨手撈兩個放進去湯便極鮮。
小孩去親戚家拜年,吃飯的時候主人肯定會夾一個肉圓子給你,寓意聰明、團圓。
冬腌菜也是家家必備的年貨。一過冬至,從菜場買來大顆的“高腳白”,洗干凈掛在繩子上晾干。
對半剖開后,剖面朝上碼放在壇子里,鋪一層白菜,撒一層鹽,然后在缸里慢慢轉(zhuǎn)圈踩,踩到有汁水出來,撒一層鹽再踩,就這樣菜一層一層鋪上去。最后壓上大石頭便大功告成。
約摸半個來月,腌菜的咸香味飄滿整個屋子。拿出一顆用水沖洗干凈,配上紅白蘿卜、油豆腐、黃豆芽、冬筍等一起燒,這可是過年時家家戶戶飯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道菜,還有個吉祥的名字叫“八寶菜”。
當然更多的杭州人喜歡用冬腌菜炒冬筍,美其名曰“炒二冬”,這可是就泡飯的神菜。
孩子們最期待的還是年夜飯。杭州老底子年夜飯中的“十碗頭”,要從年三十吃到元宵節(jié),包括元寶魚、元寶肉、白斬雞、彩蛋、暖鍋兒、八寶菜、如意菜、長生果、藕富、豆沙春卷等。
說到底,也沒那么絕對,不過白斬雞、白切門腔、凍肉、凍魚、醬鴨、腌雞、春卷是標配,條件好的人家會買上河鰻、甲魚,或者湖蟹。
舟山版
風鰻、咸槍蟹家家必備
特搜員:蘇波,1981年生
就職于舟山某機關(guān)單位
雖說在市區(qū)有很大的房子,過年,蘇波還是喜歡回六橫島的父母家。
說到小時候過年,蘇波感慨萬千。
入秋番薯上市的時候,奶奶就開始做番薯干。把削皮后的番薯蒸熟,做成番薯泥,拌上一點黑芝麻,然后把番薯泥“刮”進一塊用濕紗布蓋著的碗底或鐵盒子底,再反扣在竹篾席上。
幾天曬下來,番薯泥就成了很有嚼勁的番薯片。可以直接吃,也可以炒著吃。剛炒好的番薯片噴香松脆,不過蘇波還是喜歡吃曬的番薯干,一塊可以咬很久。
在蘇波的印象里,小時候過年總要唱一首童謠:“新年到,好熱鬧,小囝郎新鞋爿,小娘婢新花祆,阿毛娘來嘞炒倭豆,阿旺駝背來嘞搡年糕……”
年糕因為諧音“年高”,寓意年年高,浙江大部分地區(qū)都會在春節(jié)前一個月左右準備,舟山也不例外。
凍米糖也是蘇波最愛的過年零食,當?shù)厝俗龅臅r候先是把糯米洗干凈,然后放進大鐵鍋里隔水蒸,把糯米飯晾干后炒成膨化后的“炒凍米”。
澆上飴糖,攪拌均勻,凝固后就可以切成一塊塊的“凍米糖”。大人做的時候總是不忍心看旁邊咽口水的孩子,隨手給兩塊便能讓他們歡呼雀躍。
舟山最大的特色就是各種海味。鰻魚干、帶魚干、咸槍蟹都是上得了臺面的好菜。
蘇波說,媽媽總是早早去市場買來小鰻魚,清洗干凈后,用鹽擦遍鰻魚全身,然后卷起來用繩子扎緊,掛上一個禮拜就成了風鰻。
這風鰻、風帶魚、槍蟹三樣海鮮,可謂舟山人經(jīng)典的過年必備菜。
三樣中屬咸槍蟹味道最贊,把新鮮的紅膏蟹放入涼透的鹽開水中,一般是鹽1水5的比例,再加姜、花椒、茴香、白酒等調(diào)味料。水沒過螃蟹,浸泡24小時后就可以吃。
在蘇波的印象里,就算村里最窮的人家,過年這三樣菜是肯定要準備的。不過每樣只有一碗,客人一來端上桌,客人走了就放起來。到了正月十五,鰻魚干、帶魚干都變了味,大人才蒸蒸給孩子們分了吃。
鰻鲞是下酒菜的極品
講訴人:任鋒,1971年生
就職于溫州某商場企劃部
任峰今年43歲,因為家中有個講究的老外婆,老溫州人過年的習(xí)俗,從小耳濡目染。
從冬至開始,家里就有了些許“倒計時”的氛圍。冬至那天一大早,媽媽就會煮上一鍋子湯圓。湯圓是自己做的,糯米粉里裹上糖或者芝麻,也有人家做成咸的。任峰最喜歡媽媽做的糖心餡,一口下去,滿口甜汁,好滿足。
就算已經(jīng)到了這個年紀,任峰還是愛那一口甜心湯圓。
麻糍和驢打滾有點像。糯米粉炊熟、搗韌做成塊狀,然后放在加糖的豆粉中滾動使之粘滿豆粉。家里的老人總說“吃了冬至丸,就算長一歲”。
溫州人愛吃的食物中醬油肉很出名,大學(xué)的時候任峰過完年去學(xué)校,總是滿滿一大袋子醬油肉背去,引得隔壁寢室的同學(xué)也過來哄搶。
生的瘦豬肉放在醬油中浸泡,曬干了吃。農(nóng)歷的11月份,溫州的大街小巷每家每戶門口掛滿了各種醬油肉、醬油鴨、醬油雞。
溫州人還喜歡買來個頭比較大的鰻魚,剖開曬干,就成了我們常說的的“鰻鲞”。任峰說鰻鲞比鮮鰻還要好吃,什么佐料也不要放,切片蒸熟后用醋蘸著吃,是下酒菜中的極品。
任峰小時候愛吃“搗糖糕”。用糯米摻些秈米,加上紅糖或白糖,蒸熟,放在石臼中搗韌,做成長方形。
講究的人家會把搗好的年糕放在不同花紋的印版里,壓成如牡丹、蟠桃、魁星、財神爺、狀元、鯉魚、麒麟等圖樣的甜糕。
在永嘉楠溪江中下游一帶,結(jié)婚后的第一個春節(jié),女婿到岳父母家拜年,要做米餅,俗叫“送上門餅”。
用白米磨粉炊熟,也是放在石臼里搗,揉成米塊,然后放在木雕的模具內(nèi),印成一個個圓而扁的米餅,一做就是一兩百個。
溫州人的年夜飯很豐盛。老底子都會用十只朱砂高腳紅碗,盛著十樣冷盤,叫“十全”。其中除雞、肉外,要有花生、柑桔、鯉魚、豆腐等,而且每碗必須要有一塊切成薄片的圓形紅蘿卜頭蓋在頂端,表示討彩。
當然大菜中間必須得有芋頭、魚、年糕、八寶飯這些象征富裕發(fā)財?shù)牟松?。任峰小時候總是笑大人們規(guī)矩太多,現(xiàn)在輪到自己準備,也是樣樣不少。
湖州版
新年待客三杯茶
特搜員:馮雪,1959年生
就職于上海某銀行
說到過年,這位50出頭的女強人紅了眼眶。
馮雪的父母住在長興縣夾浦鎮(zhèn)的一個村里,早在個把月之前,媽媽就做了魚干、腌雞,讓馮雪帶回上海。
馮雪最喜歡吃的是媽媽炸的桂花肉,說是桂花肉,其實和桂花沒有半點關(guān)系。
從市場上買來大塊的肥肉,切成小塊后用鹽、黃酒腌制一下,然后裹上雞蛋液和面粉下油鍋炸。出鍋的桂花肉香氣四溢、松脆可口,馮雪小時候經(jīng)常偷來當零食吃。
紅皮花生、肉圓、春卷也都是先炸個頭遍放著,等客人來的時候再炸一遍上桌。肉圓里面或加馬蹄或加冬筍丁,一個個碼在盆中很是可愛,炒菜做湯都可以。
因為自己家里養(yǎng)了豬,媽媽在做肉丸子的時候總是搓得又圓又大,讓孩子們吃個過癮。
小時候的春卷基本以咸的為主,不像現(xiàn)在可以是豆沙餡,甚至可以是水果餡。一進臘月,舅媽、阿姨就會拿來很多自家腌的咸菜,拌上冬筍絲、肉末和大蔥,包進春卷皮,炸起來特別香。有餡料多就包上一些餃子和湯圓。
釀酒也是當?shù)厝诉^年前必不可少的一個環(huán)節(jié)。老爸先是把糯米淘洗干凈,然后放在水里浸上一天一夜,接下來把泡好的米放到墊上屜布的蒸鍋里蒸半個鐘頭。
蒸熟的米飯盛出放涼,等到糯米飯摸上去微熱,和體溫差不多的時候就可以放酒曲了。酒曲拌入之后把米飯按壓實,中間掏一個小洞,再在米飯的表層灑上一層酒曲把容器的蓋子蓋上,常溫發(fā)酵。
媽媽通常在2天后先盛出一點酒釀給孩子們做酒釀圓子吃,剩下的酒釀加入和酒釀等量的涼白開拌勻,繼續(xù)發(fā)酵。一兩天后,酒香撲鼻,紗布一過濾就可以喝到醇香的米酒了。
馮雪告訴我,自家釀的酒就是好喝,入口綿軟,不過酒勁也不小,每次都能把她喝得醺醺然。
湖州人過年必喝蠶花茶。蠶花茶的原料有青毛豆煮熟后烘干而成的熏豆、炒熟后的黑芝麻、腌制后曬干的蘿卜干、腌制的橙皮和黃色金桂,還有醬油浸泡過的生姜。
有白有黑、有紅有綠,有桂花香、橙皮香、芝麻香,先聞茶或看茶就能讓你體會到垂涎欲滴的感覺。新年里客人進門,要倒三杯茶。第一杯是糖茶,第二杯是茶葉茶,第三杯是蠶花茶,這可是湖州的特色茶風。
紹興版
除夕的元寶魚從來不能動
特搜員:月華,1969年生
紹興某醫(yī)院會計
月華說,紹興人過年要包粽子,早些年包的粽子大多是白米粽,再就是紅棗粽,肉粽是絕沒有的。
粽子包好了要上鍋煮,家家戶戶都會揀出最好的柴火,把灶頭燒得旺旺的,然后在大鍋里煮上一個時辰。
一直等到炭火完全熄滅,再拿出來晾涼,用麻繩一只只綁好,六個一串或八個一串,扎一起掛在墻上。
過了小年,大家伙兒最期待的就是除夕了。除夕的晚餐很豐盛,白鲞燒肉、八寶菜、白斬雞、油豆腐燒肉、小魚干等等,餐后還有一碗甜甜的荸薺蓮藕湯作為甜點。
不過餐桌上有一道菜是不能碰的,那就是元寶魚。魚代表著年年有余,這道菜要一直放到元宵節(jié)之后才可以吃。月華說,她從來沒有吃過這道菜,現(xiàn)在想想,當時又沒有冰箱,這條魚放到元宵節(jié)到底還能不能吃?
年初一醒來要先吃一顆糖,寓意甜甜蜜蜜。
初二開始帶著禮物走親戚。一定要先去拜訪長輩,到了親戚家里先喝一杯糖茶,然后主人家會端出糖吞蛋,一人一碗,祝福新的一年甜甜蜜蜜。
吃完糖吞蛋,主人家總是會留客人用餐。紹興人喜歡用鵝肉款待客人,蘸上一點醬油,別提多美味了。不過這白切鵝都是給客人吃的,等到過完年吃剩下的一點,媽媽才用鹽水泡上,給自家人吃。
嘉興版
過年彌漫著臘筍味道
特搜員:李蕓,1989年生
研究生在讀
李蕓出生在嘉興農(nóng)村。以前,臘月是農(nóng)閑季節(jié),農(nóng)民們都有寬裕的時間來準備,一家人提前好幾天就搞起了大掃除,里里外外都抹擦個遍,這叫“撣塵”。
嘉興人過年一般都是從臘月廿三(俗稱“過小年”)就開始了。
這一天,李蕓和哥哥會跟在爸爸媽媽后面,學(xué)著奶奶的樣子一起送灶神菩薩上天。送灶的時候,每家都會用麥芽糖做的糖元寶去抹灶神菩薩的嘴巴。
祭拜的時候,李蕓跟哥哥兩個人就算再調(diào)皮,也會安安靜靜的,但心早就跑到祠堂外的空地上去了,因為那里正在打年糕。“嘭啪嘭啪”的敲打聲,伴隨著陣陣香氣飄散出來,兄妹兩人直流口水。
做年糕,在嘉興人來講也叫做糖糕。這糯米年糕,又大又糯,也有印版糖糕,印版用桃木、銀杏木雕刻而成,以壽桃、鯉魚、雙魚為圖案,非常精美。
除了打年糕,臘筍是每年必吃的。買來筍干放在淘米泔水里,浸泡上幾天幾夜,然后在大鍋里煮。這時的弄堂里四處彌漫著一股濃濃的酸味,就像現(xiàn)在小區(qū)里彌漫著氽獅子頭的味道一樣,這就是過年的味道。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