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問一下陳老師,您自己當時創(chuàng)作這個劇本的時候,因為您很漂亮,分不清是80后還是70后,為什么有這樣一個劇本的構想,最早因為什么?
陳彥:最早好幾年前了,三四年以前,因為我是比較典型的,上大學來了北京,然后在北京工作、生活,成家,不再回老家,父母其實特別希望我回南方,至少回上海,但是我覺得作為文化,確實在北京的整個氛圍各方面特別好,就沒有走,父母也是,幾年前從老家過來,來北京跟我小住一段,當時是小住,他們住不慣,不喜歡北京,覺得北京太大,什么都不方便,陌生。當時就跟我說,現(xiàn)在還能走,再經常過來,以后再上年紀了再老了可能就在老家找一個養(yǎng)老院,當時聽了一下不行了。
主持人張寧:你是獨女,是吧?
陳彥:也不是,我還有一個妹妹,也在北京工作。我當時就覺得,我沒想過這個事,其實父母已經考慮了,那時候我爸60幾,我媽才50幾歲,我真的沒有想到,一下特別有感觸。后來有一次同學聚會,也是高中同學,好多年沒見了,就坐下來聊這個話題,說他們的父母都跟他們說過類似的話,因為他們的父母不是在上海就是在北京,特別心酸,有了這個念頭之后正好跟丁總、寶剛導演認識,就說了這樣一個想法,他們特別支持,就支持我把這個戲寫出來了。
主持人張寧:當時是幾年前?
陳彥:有這個想法是2010年底。
主持人張寧:到最后這個劇上映的時候是三年的時間。
陳彥:整整三年。
主持人張寧:三年寫一部大劇,真的用心了,磨出來了,才有這么大的共鳴。但是這三年在創(chuàng)作過程當中,改本子痛苦嗎?
陳彥:還行,肯定是有痛苦,因為確實這個戲里邊涉及的層面也比較多,各方面,但是也不痛苦,因為確實寶剛導演和丁大姐他們的生活閱歷、他們的見識給了我很多很多幫助,所以還可以吧。
主持人張寧:而且導演也在不斷的跟你碰,在本子創(chuàng)作過程當中。
陳彥: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