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5日下午,前外交部長李肇星在山西太原演講時表示,走過183個國家,最主要的體會就是“人民至上、人民萬歲”。在舊中國、封建時代,縣以上官員被稱為“父母官”。李肇星認為,這是一種錯誤的說法,老百姓才是所有人的“父母”,物質(zhì)文明、精神文明都是勞動人民創(chuàng)造的。(中國新聞網(wǎng)12月16日)
“父母官”這一說法究竟始于何處?有人考證來源于《禮記·大學》:“《詩》云:‘樂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此之謂民之父母。”大意是,快樂的國君啊,是人民的父母。人民喜愛的,他也喜愛;人民憎惡的,他也憎惡。這樣的國君可稱得上人民的父母。既然以“父母官”自許,諸如愛民如子的說法也就不讓人覺得奇怪了。
在古代提出“父母官”這一概念,顯然有其積極意義。今天再聽聞“父母官”的說法無疑覺得別扭,甚至陡升厭惡之感。連鄧小平都自稱是中國人民的兒子,一些地方領導動輒自謂“父母官”,顯然已不合時宜。再者說,官員也是百姓,前不久一副對聯(lián)火爆于網(wǎng)絡———“得一官不榮,失一官不辱,勿道一官無用,地方全靠一官;穿百姓之衣,吃百姓之飯,莫以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這副對聯(lián)所揭示的官民關(guān)系、民本思想簡潔而樸實,并無“父母官”的迂腐與糟粕。
我們已經(jīng)進入21世紀,該與時俱進了。從現(xiàn)代文明和法理的角度審視,官員是一種職業(yè)、一種服務社會的崗位,官員手中的權(quán)力和責任是對等的,有權(quán)必有責。遺憾的是,現(xiàn)實中一些官員總是有意無意地自稱“父母官”,比如“瘦肉精”事件被曝光后,河南沁陽一名官員接受記者采訪時稱:“心里面沉甸甸的,作為老百姓的‘父母官’,沒有盡到自己的職責。”這番言辭也許是真誠的,但是“一不小心”自稱“父母官”,還是暴露出其真實想法。
官員不能自稱“父母官”,民眾也不能稱官員為“父母官”,包括一些媒體報道也應棄用“父母官”的稱呼。據(jù)報道,第六版《辭?!芬褜?ldquo;父母官”這個詞條刪除。這是好消息!
官民關(guān)系應該正常一些,兩者之間的稱呼應該純粹一些。學者張鳴說:“古代的地方官,一是所謂民之父母,二是所謂牧民之官。我們現(xiàn)在的干部,要當人民公仆了,為人民服務,做點好事,讓當?shù)厝嗣裾f聲好,本是做干部的應有之義。畢竟老百姓不是牛羊,我們的干部也不再是牧民之官。”
李肇星認為“人民至上、人民萬歲”,這不無道理。他還認為,老百姓才是所有人的“父母”,物質(zhì)文明、精神文明都是勞動人民創(chuàng)造的。其實老百姓也沒有必要當官員的父母。民是官之父母,把官員當兒子對待,這同樣不正常,進入了另一種錯誤狀態(tài)。怎么才算正常?官員掌握公權(quán)力,必須向公眾提供公共服務,同時也必須接受公民監(jiān)督。“古調(diào)雖自愛,今人多不談。”“父母官”這一稱呼可以休矣。我們應該關(guān)注的是權(quán)力如何為公,保證那些掌握權(quán)力的官員能夠恪盡職守,并且要“將權(quán)力關(guān)進籠子里”。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