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新華社報道,5月31日上午,深圳市政法委原書記蔣尊玉的女兒蔣丹丹在廣州市中級人民法院受審。檢察機關指控,蔣尊玉涉嫌收受的財物中,一輛價值84萬多元的豪車和7萬元紅包是由蔣丹丹收下的,蔣丹丹涉嫌與蔣尊玉共同受賄。
蔣尊玉案中,一類重要角色是商人,比如李衛(wèi)平,他更像是蔣尊玉的“大管家”。蔣尊玉在庭上說,他與李衛(wèi)平常在一起玩牌,女兒直接喊李衛(wèi)平“舅舅”。
幾乎每個貪官都擁有一個由商人組成的朋友圈,蔣尊玉也不例外。不同于其他官商關系,蔣尊玉與李衛(wèi)平的關系似乎更鐵。此前新華社報道,蔣尊玉涉嫌14項受賄事實有5項與李衛(wèi)平有關,通過李衛(wèi)平收取的賄款占受賄總額六成以上。再加上蔣丹丹喊李衛(wèi)平為“舅舅”,足見李衛(wèi)平在蔣家扮演著特殊角色,用“大管家”來形容并不為過。
為何一些商人成了官員和家屬的“大管家”?從常理上看,不少商人有頭有臉,身價不菲,在公開場合也是人五人六,特別在自己企業(yè)中更是說一不二,霸氣側(cè)漏。他們偏偏甘心做官員的“家丁”或“管家”,顯然不會無緣無故。一來,傍上了官員這顆大樹,就相當于找到了“保護傘”;二來,利用官員手中之權可牟取私利。在這種前提下,他們自然愿意接近官員,認為與官員的關系越密越好,無論當“管家”還是認“干親”,皆是如此。
而對于一些官員來說,他們把商人當成永不枯竭的提款機,或者為掩人耳目通過商人受賄,以及將家庭私事交給商人辦理等等,自然也樂得自在。比如有的商人不只是給官員子女送紅包,官員子女出國留學、回國就業(yè)、買車買房等也一并包辦,如此效勞,深得官員歡心和信賴。
其實,官員與商人之所以一拍即合,是因為在交往中能各取所需。打交道次數(shù)多了,感情也不斷加深,到最后官員成了商人的“主子”,商人成了官員的“管家”。這種關系顯然是不正當?shù)?,其中不少行為早已脫離法治軌道,變成了赤裸裸的違法犯罪。
殷鑒不遠。南京市原市長季建業(yè)落馬后,在受審時懺悔道:“在(與商人)交往中失去了底線,不講原則;失去了界線,不分彼此;失去了防線,不加防范。”幾乎每一個貪官落馬后都后悔與商人走得太近,在交往過程中失去了原則,突破了底線。
官員與商人不是不能交往,也不是不能建立親密關系,但有前提,即不能突破底線,更不能觸碰高壓線。“官”“商”交往要有道,相敬如賓,而不要勾肩搭背,要劃出公私分明的界限。事實一再證明,官員與商人“不分彼此”,必然出事。
該建立什么樣的政商關系?答案早就有了,“親”和“清”。對官員來說,所謂“親”,就是要坦蕩地與商人交往,依法依規(guī)解決他們碰到的困難;所謂“清”,就是同商人的關系要清白、純潔,不能有貪心私心,更不能搞權錢交易。而對于商人來說,所謂“親”,則是碰到困難可求助于職能部門和相關官員,講真話,說實情,建諍言;所謂“清”,則是要潔身自好、遵紀守法,不向官員搞利益輸送。
心如水之源,源清則流清。對各級官員來說,要堅決遠離各種“小圈子”、“小兄弟”,堅決杜絕低俗的投桃報李的行為,更不能把商品交換那一套搞到工作中來。官員和商人都應該明確身份,擺正自己的位置,自覺凈化自己的社交圈、生活圈、朋友圈。如果各自都守住了底線,不越雷池半步,不搞“主子”、“家丁”那一套,雙方就能平安無事,不至于雙雙“摔跤”。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