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顆細心,讓當事人在辯法析理中解怨
別人都說他是個細心人,但他的細來自于深厚的法學理論、審判實踐和社會經驗。由于長期在基層人民法庭工作,他熟習農村,了解農民,深諳鄉(xiāng)俗,善于調解,成功地化解多起矛盾糾紛。“生活就像一團麻,經常會有解不開的死疙瘩。作為法官,就是要善解死疙瘩。”王永濤經常這樣說。
法不講不知,理不辯不明。案件當事人大多數是通情達理的,只要把法講明,把理說透,很多糾紛都能化干戈為玉帛。王永濤在豐富的社會閱歷、寬泛的知識面、敏銳的洞察力使他在工作中練就了一雙“火眼金睛”。在審理一起因解除婚約關系引起的返還財產糾紛案件時,男方主張訂婚時給付女方購買首飾、衣服以及“壓腰錢”等共計20000多元,但僅提供了7000余元的首飾發(fā)票,其它的女方則以男方無證據支持為由全部否認??吹揭惠呑臃e攢的血汗錢即將化為烏有,男方母親當時氣的昏厥在法庭,醒來后哭著讓王法官憑“良心”去裁判。根據多年經驗,王永濤初步推斷男方的主張應該是真實的,庭后他并沒有急著單憑證據下判,而是從老百姓最看重的“良心”入手,不厭其煩地多次做女方的思想工作,最終女方承認并退還了彩禮錢。
“我們既然不能完全擺脫人情,那就正確面對,合理地利用好這些優(yōu)勢資源,幫助化解矛盾。”這是王永濤善用的又一調解法。他善于挖掘當事人之間的“情”,同時又注重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訴訟群眾的思想中,做工作時和風細雨,沁入人心,使當事人既感受到法律威懾“力度”,又體會到人文關懷的“溫度”。有一年春天,70多歲的王劉氏因贍養(yǎng)問題將幾個子女告上法庭。庭審中,老人痛訴大兒子和兒媳婦不孝,雙方各執(zhí)一詞,情緒都很激動。法庭調解時,王永濤打開審判庭窗戶對幾個被告說:“這就是王祥臥冰求鯉的孝河,我和你們一樣,都是喝孝河水長大的。在這條河邊審理贍養(yǎng)糾紛案件,我都為你們感到羞愧!”王永濤的一番話,說得被告慚愧的低下頭,一場家庭糾紛淡然化解。
每當有人問起如何化解了這么多的矛盾糾紛時,王永濤總是這樣說,“心結要用心去解,麻繩要從兩頭破”,只要心底無私,用真心去交流,以情感來澆注,沒有解不開的“疙瘩”。
一顆公心,讓當事人心服口服
公生明,廉生威。王永濤認為,公正辦案,維護司法權威,是審判工作的立足點和出發(fā)點;剛正不阿,清正廉潔,是法官應具備的最基本素質,也是公正司法的最根本保證。
王永濤經常說,法官的職業(yè)其實最基本的是個良心的工作,有些事情,你可以不必這么上心,但這往往會給群眾帶來很大的傷痛。因為心存著這樣的善良和高度的責任心,在面對良心和常規(guī)執(zhí)法上,王永濤寧愿遭到朋友誤解,也要出力不討好的去找出真相,還涉訴群眾一個公道。
有這樣一起損害賠償糾紛案件,被告胡某在開庭前將15000元現金偷偷塞到了王庭長辦公室的沙發(fā)底下。此后他的案子經過王永濤庭后多次調解,被告最終同意賠付原告全部損失,雙方成功達成調解協議。案結那天,王永濤在原告走后,單獨把老胡叫到辦公室,他把15000元拿了出來。老胡很愕然,問:“事情都處理完了,我們也很滿意,你怎么還提這事?”
王永濤先將錢塞進他手里,然后才說:“案件沒有結果之前,我想退你也不會要,你們接受了調解,就是對我工作對大的支持,我想輕輕松松的做一名人民法官,請你理解。”面對一臉親和的王永濤,老胡半晌無語,事后他大發(fā)感慨:“人家王法官不貪不圖的,廉潔辦案還不求回報,真是難得!”
“遲到的公正也是不公正”,王永濤經常這樣說。為了提高辦案效率,盡快給當事人一個公正的說法,王永濤幾乎放棄了所有的節(jié)假日,放棄了許多與親人團聚的機會,把所有的心思全用在了審判工作上。對家庭他有的只有愧疚:父親是個普通的煤礦工人,常年有糖尿病,母親是個樸實的農村家庭婦女,家境經濟一直比較拮據。妻子從95年下崗至今,只靠他一個人的收入照顧家庭和父母……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