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2日晚,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播出的《開學第一課》節(jié)目,介紹了湖北省鶴峰縣高原小學教師鄧麗支教的事跡。鄧麗還帶著高原小學的兩名小學生與奧運冠軍焦劉洋、葉詩文對話,并參與了手舞《美麗四季》的演出。
“在這高高的大山里——每個孩子都是一朵小花/只要我們用心呵護/就一定能開出生命的嬌艷/每群孩子都是一簇花朵/只要你我也融入其中/就一定能迎來燦爛的春天!”這便是鄧麗扎根大山的誓言。
責任與擔當,無悔的選擇
2009年,鄧麗從中南民族大學畢業(yè)后,主動請纓來到海拔1800米、素有“鶴峰屋脊”之稱的高原小學,開始了她的支教工作。
到了學校,面前是冷清的校園,破舊的房屋,操場全是泥土……鄧麗一時有些恍惚,這就是自己將要工作的地方?看到這里的條件和惡劣的氣候,她偷偷地哭了。
學校安排鄧麗當一個班的班主任,教一個年級的語文、四個年級的英語和全校的音樂課,還兼任了少先隊輔導員。課程多、任務重,但面對一群離開父母寄宿在校的孩子時,鄧麗萌生一股扎根高原的沖動和激情。
山區(qū)的冬天徹骨地冷,鄧麗從生火爐學起。每天早上,孩子們還沒起床,鄧麗就到教室生火爐,木炭的濃煙經(jīng)常嗆得她眼淚直流。孩子們有時會搶在她前面把火生起來,他們說:“鄧老師,我們會燒火了,您不用每天起那么早。”看著孩子們臉上的木炭灰,感動一次又一次涌上鄧麗的心頭。
放學后,鄧麗就在自己不足20平方米的房子里給學生補習。她總是以火熱的心幫學生補課,從不嫌累。她成為學校的“拼命三郎”,成為最受學生愛戴、最受家長喜歡的老師。
真愛與呵護,心靈的交流
當別的孩子在家里被父母百般呵護時,高原小學的很多孩子已經(jīng)學會了獨立,走幾里路甚至十幾里遠的山路來上學,自己梳頭、疊被子、蒸飯……吃的是從家里帶來的咸菜,家庭條件好點的每頓飯打5角錢的菜。孩子們很少有新衣服穿,甚至有的學生都穿不暖,冬天穿球鞋,襪子都沒有……看到這一切,鄧麗給予這些孩子滿腔的愛和切實的幫助。
三年級學生殷明先的飯蒸生了,鄧麗把她叫到自己宿舍,自己幫她做熟,耐心教她如何蒸飯。有學生生病,鄧麗就會急匆匆地帶著學生去附近的醫(yī)院,部分學生的醫(yī)藥費都是她付的。三年級學生梁春群的家離學校有30里的山路,她經(jīng)常不回家就跟著鄧麗住在學校。
學校有一對聾啞兄弟。他們的父母在浙江打工,只求他們平平安安,也不奢望能學到什么東西。望著這一對可憐的孩子,不是特殊教師的鄧麗對自己說,決不能丟下一個孩子。鄧麗努力通過各種方式與他們溝通。在上語文和英語課時,鄧麗的板書比較特別,有拼音、有漢字、有英文、有畫得歪歪斜斜的圖畫,還配有夸張的口型。學發(fā)音時,鄧麗讓兄弟倆按著自己的嗓子感受振動,看著自己的嘴唇感受發(fā)音?,F(xiàn)在,兄弟倆的英語從20多分考到了80多分。鄧麗讓知識的陽光照進了他們的心房!
為了幫孩子們養(yǎng)成良好的衛(wèi)生習慣,鄧麗從縣城買來一臺熱水器,請鄉(xiāng)親們幫忙,砌磚刷墻,把一間燒火房改建成學校有史以來的第一個洗澡間。一年級的孩子太小,她一個個幫他們洗。有一次,張莉莉的奶奶到學校送被子,碰巧看到她給孩子們洗澡,驚訝地說:“天吶,鄧老師,您好仔細喲,還專門給娃兒們洗澡,像是洗蘿卜的。”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