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瑙河三角洲之人與自然
(和諧篇)
現(xiàn)時約有15,000人居住在多瑙河三角洲附近,大部份居民借助傳統(tǒng)木制小船捕魚為生。其中有部分利珀旺人,他們是1772年為了逃避宗教迫害而離開俄國的舊教徒的后代。利珀旺人的主要活動中心是在多瑙河三角洲烏克蘭段的維爾科沃。
生活在多瑙河中下游的古人來說,多瑙河是一條神圣的河。武士外出征戰(zhàn),先要用河水凈身,并向它獻祭,尤其是羅馬皇帝圖拉真,對它更是感激涕零,因為在公元2世紀羅馬軍隊征討生活在多瑙河平原和喀爾巴阡山的達契亞人時,多瑙河曾施惠于他。在羅馬圖拉真的石柱上,多瑙河被描繪成一個長著胡須的巨人。圖拉真是第一個踏著石橋渡過多瑙河的人,該橋為大馬士革的建筑師阿波洛多魯斯于公元105年所建。位于更南端的伊斯特里亞河一道,先是交易站,后是城市,就建在這些河流上,船只滿載咸魚和熏魚、谷物、蜂蜜、毛皮和奴隸,從這里駛向希臘和意大利,給當?shù)厝藗兊慕灰缀蜕钐峁┝吮憷?。對古代的水手來說當,多瑙河流入的黑海,即古代的Pontus Euxinus,標志著已知世界的終結(jié)。多瑙河上狂風不斷,水深浪急,水手們往返其間,直到12月6日,即水手的庇護神圣尼古拉的慶典日,航行才告一段落。那時,多瑙河水甚至海水往往已開始封凍,直到復(fù)活節(jié)時才可以讓水手們重新出航。
(沖突篇)
在過去的50年左右,多瑙河三角洲上有世界上面積最大的蘆葦床的動植物一直遭受污染的威脅,現(xiàn)已造成很大破壞。捕魚量急劇下跌。1989年,勉強捕鱘20噸,僅是一個世紀前的 2%。僅在過去十年中,就有五種鳥消失,八種鳥數(shù)量減少,27種變得稀有,18種瀕臨滅絕。
生態(tài)環(huán)境出現(xiàn)問題
這一嚴峻形勢主要是由于多瑙河三角洲脆弱的生態(tài)系統(tǒng)日益失衡而造成的。造成失衡的因素有:湖泊和運河(如布勒伊拉湖和卡拉奧爾曼運河)的干涸和疏浚;在一個面積為420平方公里的區(qū)域引進農(nóng)業(yè),尤其是種植玉米,現(xiàn)已證明,能生長莊稼的土地還不足半數(shù);拓寬運河,使之能容納1984年開挖的多瑙河-黑海運河所不能通行的大型遠洋船只;以及用重型機械集中收割蘆葦,以便為造紙廠和纖維素廠提供原料等。此外,多瑙河水的污染也急劇增加。許多工廠和農(nóng)工聯(lián)合企業(yè)將磷酸相加、硝酸鹽、油渣、汞和殺蟲劑等,倒進多瑙河及其支流,城市排水溝則將未經(jīng)處理的廢水直接排進多瑙河,廢水排放引發(fā)疾病的流行,如豬瘟、乙型肝炎和霍亂。
誠然,1990年停止了排水工程,1991年又將三角洲作為生物圈保留地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還在圖爾恰成立了旨在研究和監(jiān)測該地區(qū)的多瑙河三角洲研究所,可謂有了一個可喜的開端。但是,如想扭轉(zhuǎn)當前趨勢,則需國際社會的支持。1990年9月,由若干國際組織,其中包括教科文組織和世界野生生物基金會的專家組成的國際自然及自然資源保護聯(lián)盟的考察團,對三角洲進行了考察??疾靾F提出的建議至今尚未全部實施。不過,羅馬尼亞于1993年通過了旨在加強三角洲保護的法律,朝著正確方向邁出了一步。為使遠洋船只通過三角洲而實施的機械化蘆葦收割和開墾工程已在逐漸縮小,為使新辟低地重新植樹區(qū)得以自然恢復(fù),也已制定了政策。 有關(guān)專家表示多瑙河三角洲的環(huán)境惡化是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共同造成的,當?shù)氐娜藗儜?yīng)當將保護自然放在第一位,不要因為利益而破壞了當?shù)氐淖匀画h(huán)境,并且也應(yīng)當積極的治理當?shù)亟诔霈F(xiàn)的自然問題,以便于當?shù)氐娜藗兩詈捅Wo世界遺產(chǎn)。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