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來,各類學業(yè)水平測試中的男女性別差距,日益引發(fā)人們對教育中男生問題的關注。比如,2011年國際學生評估項目(PISA)測試結果顯示,上海男生閱讀平均成績比女生低40分,經濟合作與發(fā)展組織各成員國平均值為男生比女生低39分。
男生問題似已成為國際難題。英國較早開始關注男生學習成績不良問題,1996年,英國教育標準辦公室和教育機會均等委員會出臺了針對這個問題的官方文件。幾乎同時,澳大利亞出現了圍繞著女生在學業(yè)水平考試中優(yōu)于男生現象進行的討論。此后,又有一些國家和地區(qū)開始關注男生問題。
學界如何關注男生問題
大致在上世紀90年代中后期,教育領域中的男生問題引起國外學界關注。波拉克、休謨斯和阿諾特等開始對男生問題進行研究。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國內學者也在關注男生問題,如孫云曉等撰寫了《拯救男孩》一書,引起較大反響。
教育與性別的關系研究在國外大體始于上世紀60年代,研究者主體是女性主義學者,重點是女性受歧視問題,男性問題基本被忽略。大致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性別教育研究開始轉向對男生問題的探討。我們把性別教育研究領域的這種趨勢稱為“男生轉向”。
國外的研究者主要是運用如下概念,如新的性別差距、性別差距的另一面、從屬性別、沉淪的群體及厭學的男孩等來指稱男生問題。主要關注兩個主題:其一是男生的學習成績落后問題,其二是男性氣質的弱化與學校教育的關系問題。其中,男生的學習成績落后問題又可以進一步細分為兩個子問題,一是男生的讀寫成績低下問題,二是男生整體上學習成績低下問題。
國內的性別教育研究領域也出現了男生轉向的動向。大致在上個世紀末,國內相關研究的主題大致可分為日常教育教學生活中的“陰盛陽衰”、男生“男性氣質的弱化”及男生的學業(yè)成就落后等三個方面。新的性別差距、男生弱勢、拯救男孩、男孩不“男”等是常用概念。
為何關注男生
上世紀60年代以來,人們一直關注的是教育領域中女生受歧視的問題,為什么后來忽然轉向關注男生問題?
從社會層面看,經濟轉型和勞動力市場的變化是性別教育研究中男生轉向的重要緣由。目前,發(fā)達國家的經濟已經向著勞動力的女性化方向發(fā)生變化。在這種變化中,工業(yè)化國家的經濟主要是在服務業(yè)和傳統(tǒng)上由女性工作的方面實現增長;而且,新資本主義的車間文化越來越強調重視互動的女性化模式,比如,在交互式的小組中而不是在原子式的競爭者之間工作。有研究者認為,社會要求年輕人適應工作領域中正在日益增加的不穩(wěn)定性,但現在學校僅僅是為女生更好地適應這種變化進行準備,而沒有提供類似的措施以使男生能夠更好地適應社會和經濟的變化。
從教育層面看,不斷增加的新自由主義教育改革和新右派勢力的增長是性別教育研究中男生轉向的重要緣由。新自由主義教育改革導致學校之間為了爭奪生源而相互競爭。家長為子女選擇學校的主要依據就是公布在報紙和互聯網上的學校標準化測驗分數。為了避免招收學生數量的減少,以及由此導致的失去學校和工作,學校的管理者和教師被迫格外關注測驗成績,結果產生了教育中的治療類選法。通過這種方法,學校的有限教育資源被分配給了那些有可能通不過測驗的學生。在測驗分數較低的學生中,男生的數量要超過女生,教育資源被不成比例地分配給了男生。同時,為了改善男生在學習成績上的不利狀況,學校還調整了課程,特別是語言藝術類課程。
女性主義在運動策略上的失誤也是性別教育研究中男生轉向的重要緣由。女性主義者把某些指標,如入學率和測驗分數等作為教育領域中性別平等的指示器,當女生和男生受教育狀況發(fā)生逆轉時,這些指標則成為說明男生處于不利情形的證據。女性主義者把入學率和測驗分數等方面的差距而不是教育的經濟和社會結果作為平等的指標,這為男生問題的鼓吹者宣稱男生處于弱勢留下了借口。對抗性反應聲稱,女生已經取得了巨大的進步,而且在許多方面已經超過了男生。這種主張涵蓋的范圍很廣,從惡意攻擊女性主義到聲稱需要淡化學校教育的女性化本質等都有所涉及。這種對抗性的反應既存在于政策方針和大眾傳媒之中,也存在于教師、性別平等協(xié)調者和學生之中。
女性主義在確證了社會性別對女性生活具有重大影響的同時,也打開了男性質疑男性角色的大門。男性運動理論在教育領域的運用也推動了性別教育研究轉向男生。
從家庭層面看,父母對男孩前途的關心是性別教育研究中男生轉向的重要緣由。不可否認的是,針對男孩問題進行教育改革的許多推動力來自于其父母,他們有充足的理由關心孩子的未來。當然,這些父母主要來自于中產階級的白人家庭,他們擔心自己的兒子失去在社會上的優(yōu)越地位。
應該說,上述性別教育研究中男生轉向的緣由,可能更多地適用于西方國家。就國內的情況而言,有些研究者從教育平等的角度出發(fā)關注處于不利境地的男生,認為應當關注處于教育領域的弱勢群體,而不論其性別是男性還是女性。
關注男生會惠及所有學生嗎
男生問題導致校園出現新的問題,如男女生關系緊張、某些男生在班級中處于“邊緣”地位等,導致了男生和女生的對立,并影響了男女生的正常生活,既不利于男生的發(fā)展,也阻礙了女生的發(fā)展,同時,對學校日常工作提出了挑戰(zhàn)。
解決男生問題會損害女生已經獲得的利益嗎?不同的研究者在這個問題上看法大相徑庭。一些女性主義學者認為,探討男生問題可能導致誤認為給女生增加任何機會都必然會使男生處于不利地位;而在另一些研究者看來,解決男生問題并不是重新使女生回到過去的狀態(tài),這不是一個一方有所得而另一方就必然有所失的問題。
許多男生表現得不盡如人意并非完全是因為女生表現得更出色,而是由于社會已經發(fā)生巨大變化,為男性和女性提供了不同的機會,這種變化無疑包括教育。性別教育研究轉向男生,不應是在男生與女生之間進行一場意識形態(tài)的論爭,而應立足改善教育機會,以使其惠及所有年輕人。這種研究要站在所有學生的立場上,來分析教育存在的問題,以使男生和女生更好地發(fā)展。(作者單位:天津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名師名校長研究與發(fā)展中心)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