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客名單
對鄧小平來說,先去吃這頓家宴,是履行承諾。有傳媒報道稱,他在抵賓館后不久,就在大堂等候出發(fā)。保安人員馬上給他安排車隊,載他去弗吉尼亞州麥克萊恩鎮(zhèn)(McLean,Vinginia)布熱津斯基的家。該處地處華府的西郊,相距也不算太遠。
中方陪同前去參加的官員有:國務(wù)院副總理方毅和夫人殷森、外交部長黃華和夫人何理良、中國駐美國聯(lián)絡(luò)處主任柴澤民和夫人李友鋒以及外交部副部長章文晉。另加翻譯員冀朝鑄。
美方除了上面已提過的萬斯夫婦及伍德科克夫婦外,奧克森伯格(國家安全委員會工作人員、他曾是美國學(xué)界中國通)、霍爾布魯克(負責(zé)東亞和太平洋事務(wù)助理國務(wù)卿)均獲邀請前往作陪。
因為中美雙方當晚到會的官員,亦是中美建交前的談判者,所以,作為中美建交之后,又一次同聚在一起,亦算重逢、互相慶祝。然而,從正常的禮賓安排來說,作為一位中國副總理抵達美國后首項活動,不是歡迎儀式,又非隆重國宴,曾使柴澤民為此疑惑不解。他說,美國人的安排有點忽高忽低:副總統(tǒng)到機場迎接固然是升級破格,第一項活動是私人家宴又屬另類破例。
由于賓主都很熟稔,懷舊說新,氣氛融洽。當晚的主菜是由布熱津斯基夫人親自下廚做的熏烤牛仔肉,至于端菜招呼則由他們的三名兒女擔任。他們是15歲的伊凡(Ivan)、14歲的馬克(MarL)和11歲的女兒米嘉(Mika)。
會談預(yù)演
席間也曾略談?wù)?。主人想向客人探風(fēng),鄧小平則改守為攻,套出了美方擔心的問題。原來卡特備受國會批評壓力。希望鄧小平此行能盡量多添好感,化解美國上下階層人士過往歧見,并為經(jīng)濟貿(mào)易帶來諸多好處。
這樣的話題本來并沒有記者在場記錄和采訪,一切相關(guān)的席間內(nèi)容,都是參與者事后泄露,或通過別人透露出來的。至于中國方面,也是多年以后,有未透露姓名的在場者自己或借他人之口提及當晚一些情況。
據(jù)說,在閑談中,布熱津斯基對鄧小平說,為了達成中美關(guān)系的正?;?,卡特總統(tǒng)在國會曾遇到困難,這尤其與參眾兩院議員中的援蔣勢力故意制造的障礙有關(guān)。然后,他轉(zhuǎn)問鄧小平:“您在中國國內(nèi)也遇到過類似的麻煩嗎?”
鄧小平當時應(yīng)聲說:“有。”
他的回答當然引起美方在場者的關(guān)注,都緊緊地盯住了鄧小平。后來,奧克森伯格提及此事時說他在一旁以為:“這將是一個令人高興的夜晚,看他多么坦率!我們將可以了解中國在制定此政策的過程中到底曾發(fā)生了什么事。”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