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應該談論信仰嗎?這本來不是個問題。
人總是要有點信仰的。作為個體的人,其知識、能力和追求都深具局限性,信仰使人超脫個體的局限,得以體認永恒價值,獲得強大力量。
信仰,作為超越物質(zhì)層面的精神追求,不可或缺。這對一個人來說很重要,對一個團隊來說很關鍵,而對一個世界上最大的政黨來說,可以說是生死攸關。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信仰,而共產(chǎn)黨人,選擇了馬克思主義作為自己的信仰,選擇了實現(xiàn)人的自由而全面發(fā)展的社會形態(tài)作為自己的最高理想。
信仰的意義,首先并不在于其目標指日可待,而在于其道德價值始終處于引領向上的制高點,在于其描繪的未來圖景人人心向而往之。正是信仰的感召,當年成千上萬的有志者走出自我小天地,拋棄安逸生活,投身改造衰朽貧弱中國的艱辛而壯麗事業(yè)。正是信仰的力量,在極端艱苦的環(huán)境里,在生死關頭的考驗中,他們明知自己看不到理想實現(xiàn)的那一刻,卻依舊表現(xiàn)出鋼鐵般的意志,甘愿為之奉獻乃至犧牲生命。
今天,在物質(zhì)條件大為改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的情況下,為什么“信仰”在一些黨員干部那里,成了一個有些陌生的詞語?這里面固然有歷史的原因。我們曾經(jīng)有過天天把理想和信仰掛在嘴邊的歲月,有過“寧要社會主義的草、不要資本主義的苗”的日子,作為一種撥亂反正,黨作出了我們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科學論斷,強調(diào)了以經(jīng)濟建設為中心的戰(zhàn)略決策,這是歷史性的轉(zhuǎn)折。拋棄了左派幼稚病的狂熱,這是值得記取的歷史性進步。但是,我們需要防止一種片面性,就是忽略了黨員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忽視了一些黨員干部信仰信念的空心化。
信仰缺失是可怕的,那意味著作為“永恒價值”的遺失,并回歸到深具局限的“個體之人”,人的知識和能力、欲望和追求,開始變得庸俗瑣碎、渺小虛無。于是,一些人沉溺于眼前的物質(zhì)享樂,拋棄了遠大理想,開始追求特權、貪圖享受,把奉獻、利他的精神,和日益富足的生活條件對立起來;一些人精神空虛,熱衷于算命看相、求神拜佛;一些人信念動搖,認為共產(chǎn)主義是虛無縹緲的幻想,為自己謀取利益才最實在,開始心為物役,信奉金錢至上、名利至上、享樂至上;一些人價值虛無,甚至以批評嘲諷馬克思主義為“樂事”。
理想信念的動搖,造成了精神上的“缺鈣”,那些犯了精神“軟骨病”的黨員干部,心里沒有敬畏,行為失去底線,就容易政治上變質(zhì)、經(jīng)濟上貪婪、道德上墮落、生活上腐化。在他們那里,物質(zhì)財富,這本是通往美好未來的、“披在肩上隨時可以甩掉的輕飄飄斗篷”,最終卻變成了“鐵的牢籠”。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