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議】
報道被河南日報官方微博、大河網轉載后,新華網、人民網、新浪網、鳳凰網等多家網站紛紛轉載,點擊量達百萬次。眾多網友通過網絡社區(qū)、論壇、博客、微博等形式,對余年老人拾荒獻愛心的精神,表示由衷的欽佩和贊嘆,引發(fā)了弘揚當代雷鋒精神傳遞正能量的討論。
新華網網友說:“余年是一個真實的人,一個身邊的好人。當您說‘做善事真好!俺要做下去!’時,讓我們向您致敬!當您為愛而捐,不求回報時,讓我們看到了人性的善良和普通人的偉大!”
長江網劉立峰發(fā)帖說:“世界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發(fā)現。構建和諧社會,實現富強美麗中國夢都需要我們發(fā)現、傳承、弘揚越來越多的正能量。美與惡都不在于大小,只要我們人人都能天天積一分善,那么惡就會相對少一些,天長日久,正能量成為社會主流和共識,那么丑惡自然無以生存。”
大河網網友“河南人”說:“一個人做善事并不難,難的是有一顆堅持做善事的心。余年連續(xù)7年向災區(qū)捐款6000元。對于紅十字會龐大的善款數字來說并不算多,可對于一位家徒四壁的拾荒人來說,6000元簡直是天文數字。余年是我們河南人的驕傲。”
北京晨報微博玫昆侖這樣評論:“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正因為有像余年這樣的助人為樂者,我們沒有任何理由冷漠,沒有任何理由不對社會友愛、慈善的力量充滿信心。”
搜狐網海南網友說:“我也要像余大爺那樣幫助我身邊有困難的人,把他這種對困難群眾無私的大愛發(fā)揚光大。”新浪網網友稱:“這個世界因為有愛才會更美,而余年就是播撒愛的使者。”
網友的贊美和祝福讓我們感到:愛與善始終是我們這個社會的主流,人間自有真情在。即使自己沒有多大能力去幫助很多人,但只要能從小事做起,關愛身邊的人,這也是一種大愛。
“最美平民慈善家”的“活法兒”令人稱羨
這樣的“凡人大愛”故事的確很感人。但在筆者看來,更值得一提的是這位“最美平民慈善家”的“活法兒”。這從其兩句憨厚而樸素的話語中就足見一斑。一是,“俺無兒無女,對物質生活要求不高,只要不生病,生活就過得去。能幫助別人,俺心里帶勁兒。”二是,“做善事真好!俺要做下去!”
在有些人看來,一個拾荒老人未免太卑微了,而我以為,洋溢在余大爺心中那份找到活法兒的充實與自豪,真叫人羨慕。其實,人生在世,草木一秋,不就是不斷尋找活法兒,并為之奮斗、為之驕傲的過程么?與那些揮金如土、妻妾成群卻精神空虛的大款們、腐敗官員們比起來,到底誰更幸福,可能還是個問題。余大爺或許沒聽說過人生哲學的大道理,但他分明在對象當中把握了自我,使自己的本質力量徹底對象化了。這大概是很多尋夢人終生尋覓卻永遠達不到的境界吧?!?/p>
余大爺的“活法兒”其實也闡明了一個“真理”,便是,只要心存大愛,志存高遠,眼前的、暫時的困難往往變得不那么可怕,甚至在克服困難的過程中,也能體會到一份超越的喜悅與自豪。這樣的人生當然也有煩惱和無聊,也會偶爾感到“沒意思”,因為人畢竟是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理智的動物,不可能永遠處在亢進的狀態(tài)之中。但心存大愛、志存高遠的人不會讓這種消極的情緒成為生活的主旋律,不會讓它左右自己行進的腳步。這個意義上,只有心存大愛,志存高遠,才是真正強大的人,才是活得“有意思”的人?!?/p>
當然,如果我們的思考再深入一步就會發(fā)現,余大爺的“活法兒”無非是告訴人們要抱著這樣的態(tài)度:即對物質條件,要低標準、低要求,“知足常樂”;對精神生活,要盡量高標準、嚴要求,取法乎上,永不滿足。對待別人和社會的給予,要滿懷感激地盡量“知足”;對自己給予別人和社會的,不能輕易滿足。有所“知足”,才能從小的“知足”體會到人生的滿足;有所“不知足”,才能激發(fā)“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的雄心壯志。不斷地否定“知足”,才能走向更大、更高的“知足”,同時,“常樂”的質量和層次才會有所提高,個體對社會的貢獻才能更大、更有意義?! ?/p>
最后,我想說的是,在價值取向日益多元化的今天,“活法兒”越來越具有相對性。但無論怎么說,余大爺的“活法兒”都值得稱羨。畢竟,這種活法,契合了時代要求,代表的是一種主流價值觀,體現了一種積極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我希望更多的人也想做余大爺那樣的人。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