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富貴如浮云
1927年8月,抵莫斯科時的宋慶齡
1927 年11 月,美國女記者彭瑞娜在莫斯科逝世,宋慶齡在參加完這位摯友的葬禮之后,心情十分憂郁,適逢蘇聯(lián)又正在開展反對托洛茨基、季諾維也夫的斗爭,政治形勢復雜而微妙。此時國民黨左派領袖鄧演達由于與共產國際的意見相左,早已悄然離開蘇聯(lián)前往柏林。為了有利于健康并便于與鄧演達等討論復興中國的革命意見,宋慶齡決定離開蘇聯(lián)遷居柏林。
1950 年8 月,“中國福利基金會”更名為“中國福利會”,其任務則由支援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yè),改變?yōu)榘l(fā)展中國人民的福利事業(yè),明確規(guī)定:“中國福利會的宗旨,是盡可能徹底地迅速地解放婦女和兒童。”宋慶齡繼續(xù)擔任中國福利會的主席。1951年9 月18 日,宋慶齡榮獲蘇聯(lián)在1950 年設立的“加強國際和平”斯大林國際獎金,她立刻把10 萬盧布的獎金全部捐獻出來,作為發(fā)展中國兒童、婦女福利事業(yè)之用。1952 年,中國福利會以這筆獎金為基礎在上海創(chuàng)辦了國際和平婦幼保健院。曾由中國女青年聯(lián)合會派到美國攻讀教育學碩士的陳善明女士,解放前夕從國外學成歸來,之后被宋慶齡挑選到了身邊。宋慶齡邀請她開辦符合兒童心理發(fā)展規(guī)律的幼兒園,并擔任園長。
為邀請宋慶齡赴北京參加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鄧穎超受中共中央委
托,帶上毛澤東、周恩來的邀請信件,專程至上海拜見宋慶齡。這是毛澤東
的親筆邀請信。
宋慶齡對兒童的教育工作歷來是高標準、嚴要求的,她每次前往幼兒園檢查工作時,既不打招呼,又不允許身邊的工作人員事先打電話通知。下車后,她也不先進會客室,而是直奔孩子們常用的廁所,檢查這里是否有異味,是否干凈;進了廚房后更是親自動手,用手摸摸灶邊墻角、窗臺左右、桌沿椅下,還經常拎起揩布、掃帚細細查看。身邊的工作人員忍不住問宋:“夫人,您是堂堂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怎么還愛管這些小事?不怕丟了身份?”每當這時,宋慶齡就向身邊的工作人員解釋道:“這些常用的衛(wèi)生工具,直接影響到孩子們的身體健康,要時刻注意保持清潔。”作為國家副主席,宋慶齡不僅沒有一點領導架子,還帶頭做好兒童福利工作,為世人樹立了榜樣。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